话说在宋神宗在位的时候,有位官居高位的王襄敏公,单名一个韶字,全家都住在京城。他家的相府规模宏大,富贵奢华的程度自然不必多说。那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当时王安石还未得到重用,新法也尚未推行,国家边境没有外敌侵扰,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太平盛世。家家户户都点起花灯,从十三日开始,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人们欢呼庆祝直到天亮。正月十五这夜是正节,按照往年惯例,皇帝会亲自出宫,通宵赏灯。全城的男女老少都盼望着一睹皇帝的风采。而且这一天难得明月高悬,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与各种精巧的花灯交相辉映,这就是向来所说的灯月交辉,景色极为美丽。
王襄敏公家的女眷们,从夫人往下,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不精心打扮整齐,只等有人拉着帷幕,就出门上街去看灯游玩。各位看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帷幕吗因为官宦人家的女眷,担心在街市上被人挤来挤去,有失体面,所以会用绢缎或布匹等,围成一个长圈,将女眷与外面的人隔开,但里面的人还是能从四周被看到。在晋代,人们把这叫做步障,因此有紫丝步障、锦步障的说法,这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闲话不多说,王襄敏公有个小儿子,是他最小的孩子,排行第十三,小名叫南陔。南陔年仅五岁,却聪明伶俐,容貌出众,全家上下没有不喜欢他的,襄敏公和夫人就更不用说了。当时他也想去街上看灯。在大户人家中,小少爷穿着整齐本是平常事,但他头上戴的那顶帽子,却是用黄豆大小、看似普通的洋珠,串成了双凤穿牡丹的花样,正前方有一粒猫眼宝石,光芒闪烁,四周又镶嵌着五色宝石,像鸦青、祖母绿之类的,就这一顶帽子,就价值上千贯钱。襄敏公吩咐一个叫王吉的家人,把南陔驮在背上,跟着女眷们一起去看灯。
王吉是个懂规矩的人,他认为自己是男人,不敢在帷幕里面走,只在帷幕旁边随行。走到宣德门前时,正好宋神宗皇帝在宣德门楼上,圣旨下令允许百姓瞻仰圣容,金吾卫不得阻拦。楼上摆放着鳌山灯,灯光灿烂,香烟缭绕;演奏着宫廷乐曲,箫鼓喧天。楼下表演着各种杂技,以供皇帝观赏。看灯的人真是人山人海,挤得连一点缝隙都没有。翰林承旨王禹玉写过一首《上元应制诗》,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尽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当时王吉挤在人群中,因为肩上驮着小衙内,非常不方便,也没好好看灯。忽然他觉得背上轻松了些,一时看得入神,忘乎所以,伸了伸腰,抬了抬头,感觉自在了许多,就呆呆地向上看着。猛然间他才想起:小衙内呢急忙回头一看,小衙内显然不在背上了。他四下张望,周围都是陌生人,小衙内的踪影完全不见了。他想去找寻,却被人群挤得迈不开脚。王吉心慌意乱,拼命地从人群中往外挤,挤得浑身发软,才到了人少的地方。他遇见府里的一群人,问道:你们看见小衙内了吗府里的人说:小衙内是你背着的,怎么反倒来问我们王吉说:刚才人那么喧闹,不知道是谁伸手到我背上把他接走了。说不定是府里的弟兄们看我太累,帮我抱着,让我轻松些,也有可能。我一时图个轻松,人多没看仔细,等我想找的时候就不见了,你们难道没碰见吗府里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慌张起来,说:你这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怎么能这么不小心!你在这么多人当中把人弄丢了,却在这儿问来问去,这不是耽误事吗!还是赶紧分头到热闹的地方去找吧。
一伙十来个人和王吉一起,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大声呼喊,但人实在太多了,茫茫人海中该问谁呢结果眼睛都看花了,嗓子也喊哑了,还是一点线索都没有。找了一会儿,大家聚在一起,你问我,我问你,都没找到,急得一团糟。有人说:或许是被谁抱回家了有人反驳:我们都在,又会是谁抱走的呢!王吉说:那先回家问问再说吧。一个老家人说:肯定不在家里,小衙内头上的东西太显眼了,肯定是被坏人连人带东西拐走了。我们先别惊动夫人,赶紧回家禀告相公,派人早点去追查才是。王吉一听说要禀告相公,心里先害怕了一半,说:我怎么跟相公交代啊还是先慢慢想办法打听,别太着急!府里的人都急得不行,哪里还听王吉的,一起往家跑。他们私下里打听,家里根本没有小衙内的踪影,只好去见襄敏公。大家支支吾吾的,都不敢直接说小衙内丢了这件事。襄敏公见众人神色慌张、匆匆忙忙的样子,就问道:你们出去没多久,怎么都一起跑回来了而且看起来都慌慌张张、失魂落魄的,肯定有什么事。众家人才把王吉在人群中弄丢小衙内的事情说了一遍。王吉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请罪。襄敏公却一点也不生气,笑着说:丢了自然会回来,何必这么着急众家人说:这肯定是坏人拐走了,怎么可能自己回来相公还是赶紧让开封府去追查,以免出什么意外。襄敏公摇摇头说:不用。众人觉得这是天大的急事,可襄敏公却看得很平常,一点也不着急,大家都不理解。无奈之下,众人只好到帷幕里去禀告夫人。
夫人得知后惊慌失措,急忙赶回来,含着眼泪和相公商量。襄敏公说:要是别的儿子丢了,确实得赶紧去找。但这是我们的十三郎,他肯定能自己回来,不用担心。夫人说:这孩子虽然聪明,但毕竟才四五岁。在这么多人当中走丢了,怎么可能自己回来丫鬟们说:听说坏人拐走小孩子,有的会弄瞎眼睛,有的会砍掉脚,想尽办法把孩子弄残,让他们去当乞丐讨钱。要是不赶紧找,小衙内肯定会遭毒手!大家都不停地哭泣。家人们说:相公就算不叫官府去追查,也该写几张招帖,或者贴出告示,要是有人贪图赏钱,说不定就会来报信了。一时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只有襄敏公镇定自若,说:不管你们怎么说,都是多余的,过几天孩子自然会回家。夫人说:这么可爱的孩子,你怎么能不放在心上,还说这种不紧不慢的话!襄敏公说:放心吧,我保证还你一个完好如初的孩子,别着急!夫人哪里能放心家人们和丫鬟们也都不信相公的话。夫人只好自己吩咐家人四处寻找,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那晚,南陔骑在王吉背上,正在人群中拥挤喧闹的时候,突然有个人靠近王吉身边,轻轻伸手把他接了过去,还是像之前一样驮着他。南陔正看得入迷,周围眼花缭乱,一时没发觉。等他发现换了人背着自己,那人已经在人群里挤着往前走了。南陔喊道:王吉!怎么这么乱跑!定睛一看,哪里是王吉那人的衣帽装束完全不一样。南陔虽然年纪小,但非常聪明,立刻明白自己是被坏人拐了。他想大声呼救,可左右一看,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他心里琢磨:这人肯定是贪图我头上的珠帽,如果被他抢走,就很难找回来了,我先把帽子藏好,他总不能把我怎么样!于是他伸手把帽子摘下来,揣在袖子里,既不声张,也不慌张,任凭那人背着往前走,就好像什么都没察觉一样。
快到东华门的时候,南陔看见四五乘轿子接连而来。等轿子靠近些,他伸手抓住轿帘,大声喊道:有贼!有贼!救人!救人!那个背着南陔的贼人没想到他会突然大叫,吓了一跳,担心被人抓住,连忙把南陔扔在地上,转身就跑,消失在人群中了。轿子里的人听到孩子的呼救声,掀开帘子一看,见是一个白白净净、模样可爱的小孩子,心里很喜欢,便叫停轿子,把南陔抱进轿中,问道:你是从哪儿来的南陔说:我是被贼人拐来的。轿子里的人又问:贼人在哪儿南陔说:我一喊,他就趁机在人群里跑了。轿子里的人见他说话清楚明白,就摸摸他的头说:乖孩子,别害怕,先跟我走,再想办法。说着就双手把他抱起来,放在膝盖上。这一行人一直进了东华门,径直来到皇宫里面。
你们知道轿子里的是什么人吗原来是宫中的高级宦官。因为皇帝在御楼赏灯结束后,他们先和其他几个宦官一起回宫准备宴席。没想到遇到南陔呼救,就把他抱进轿中带回了皇宫。这位宦官吩咐随从,把南陔领到自己值班的房间,给他水果吃,还让他躺在暖和的被窝里,生怕他受到惊吓,再三叮嘱照顾他。太监们本就喜欢小孩子,自然会这么做。
第二天一早,这几个宦官来到神宗皇帝面前,跪下磕头启禀道:启奏万岁爷,我们昨晚陪您赏灯回来,在东华门外捡到一个走失的孩子,就把他带进了宫。这可是万岁爷得子的吉兆,我们高兴坏了。只是不知道这孩子是谁家的,没有圣旨,我们不敢擅自做主,特地来向您禀报。当时神宗皇帝还没有皇子,正为这件事着急。听说捡到一个孩子,也觉得是个好兆头,龙颜大悦,下令赶紧把孩子带来见他。宦官们领命后,急忙到值班房里抱出南陔,先对他说:皇上宣召你,现在要去见皇上了,别害怕!南陔听说要见皇帝,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拿出珠帽,像昨天一样戴在头上,跟着宦官去见神宗皇帝。小孩子虽然没学过什么朝拜的礼仪,但也抱拳弯腿,规规矩矩地磕头行礼。神宗皇帝看了非常高兴,问道:小孩子,你是谁家的孩子知道自己姓什么吗南陔恭敬地站起来回答:我姓王,是大臣王韶的小儿子。神宗见他说话声音清亮,而且言辞得体,十分惊讶,又问:你怎么会到这里来南陔说:昨晚元宵节,我们全家出去看灯,想瞻仰皇上的圣容,在人群混乱的时候,被贼人偷偷背走了。后来看到宫里的轿子,我就大声呼救。贼人吓跑了,我就跟着公公们来到了这里。能见到皇上,真是太幸运了!神宗又问:你今年几岁了南陔回答:我五岁了。神宗感叹道:小小年纪,就能这样对答如流,王韶真是有个好儿子啊。昨晚你丢了,想必家里人都急坏了。我现在就送你回去,只可惜没办法抓到那个贼人。南陔回答说:陛下要查出这个贼人,一点也不难。神宗又惊又喜,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抓到贼人南陔说:我被贼人背走后,就知道不是自己人了,于是把头上的珠帽摘下来藏好。这珠帽顶上,我母亲用绣针彩线做了装饰,用来辟邪。当时我在他背上,想着贼人没有什么明显特征,就在摘帽子的时候,悄悄把针线取下来,在他衣服领口缝了一道线,还插了根针在里面,作为记号。现在陛下只要派人秘密查找,要是谁的衣领上有这针线,那就是昨晚的贼人,这有什么难的神宗大为惊叹:这孩子太厉害了!小小年纪,竟然有这么高的见识!我要是抓不到贼人,可就不如这孩子了!等我抓到贼人,再送你回家。接着,神宗又对身边的侍从夸赞道:这么聪明奇特的孩子,应该让宫里的人都见见。随即传旨,紧急宣钦圣皇后来见驾。
data-fanqie-type=pay_tag>
负责传旨的宫人带着旨意进入宫中,将钦圣皇后宣召而来。皇后行完叩拜大礼后,神宗对钦圣皇后说:外面有个很不错的孩子,你暂且把他留在宫中,替我抚养几天,也算是得子的吉兆。钦圣皇后虽然遵旨谢恩,但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心里有些犹豫。神宗说:想要知道详情,就把这孩子带到宫中问问,他自然会说清楚。钦圣皇后领旨,带着南陔回了宫中。
神宗随即写下密旨,派一名宦官贾某前往开封府,将事情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告诉了开封府尹,限他在规定时间内抓住贼人并上报。开封府尹接到密旨,深知这与平常的缉拿盗贼不同,丝毫不敢懈怠,立刻叫来负责缉捕的使臣何观察,吩咐道:今天接到密旨,限你三天之内,务必抓获元宵夜作案的那伙人。何观察回禀说:没有赃物也没有证据,这该怎么缉捕呢府尹将何观察叫到跟前,低声把宦官所说的以衣领针线为线索的事情告诉了他。何观察说:这样的话,三天之内保证完成任务,但这件事千万不能声张出去。府尹说:你好好办这件事,这是皇上亲自下旨的,和其他盗贼案子不一样,一定要小心谨慎!何观察答应一声,退了出来。
何观察回到使臣房,召集了一群眼明手快的公差商议:元宵夜趁着热闹作案的,肯定不止一个人,受害的也不止一家。碰巧这一家的小孩没被拐走,其他地方得手的肯定不少。事情刚过去没多久,这些人估计还在妓院、酒楼、饭店里寻欢作乐,应该还没散伙。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藏身之处,但有了这个暗记,还怕什么就算是毫无踪迹的人,我们也要把他们找出来。我们几十个公差分头去查访,肯定能找到线索。于是,他安排张二往东,李四往西,各自负责不同的区域。大家只要看到茶坊酒肆里有众人聚集,且其中有面生可疑的人,就仔细留意,观察他们的衣领,然后各自出发去查访了。
原来,那晚拐走南陔的贼人,外号叫雕儿手,他们一伙有十来个人,专门趁着热闹的时候,在人群里干些不正当的勾当。有诗为证:
昏夜贪他唾手财,全凭手快眼儿乖。
世人莫笑胡行事,譬似求人更可哀。
那个贼人当时在王府门口窥探,看到小衙内穿戴整齐地被背了出来,就起了坏心思,一路悄悄跟着,寸步不离。到了宣德门楼下,在拥挤喧闹的人群中,他瞅准机会,双手一伸,把南陔背起来就跑。他以为南陔只是个小孩子,就算发现了,也不过是害怕啼哭,不会有什么妨碍,根本没当回事。没想到走到官轿旁边时,南陔竟然大喊有贼。他一下子慌了神,心想:这下糟了!赶紧把南陔扔下,转身就跑。他完全没想到,南陔在他背上偷偷做了手脚,留下了记号,这真是任谁都想不到的事情。
贼人逃脱后,和同伙聚在一起,各自拿出偷来的东西,有簪子、钗子、金银珠宝、貂鼠暖耳、狐尾护颈等等,五花八门。只有这个贼人两手空空,他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其他贼人说:你怎么不把珠帽偷来他说:他身上的衣服有好多宝珠纽扣,手上脚上也都戴着钏镯。就算是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好歹也能值两贯钱,我怎么舍得轻易放过众贼说:那现在孩子在哪儿真是贪心不足,反而坏事。他说:就在内家的轿边,孩子一喊,随从的侍卫凶得跟虎狼似的,那么多人在那儿,我没被抓住就算是万幸了,还指望什么财物!众贼说:确实够险的。好在现在平安无事,弟兄们轮流做东,喝酒压惊去吧。于是,他们每天轮一个人请客,专找偏僻的酒馆,痛痛快快地喝酒。
这天,他们正在玉津园旁边的一家酒馆里欢呼畅饮。有个叫李云的公差,刚好从外面路过,听到里面猜拳行令、吵吵嚷嚷的声音。他是个有心的人,就走进酒馆查看,一看到这些人的举止神态,心里就有了底。他找了个单独的座位坐下,喊道:来些酒菜!店小二先把餐具放好。李云站起来,背着手在酒馆里走来走去,偷偷地把这些人一个个打量过去,发现其中一个人的衣领上果然挂着一寸来长的彩色线头。李云知道找对人了,对店家说:先别烫酒,我去街上叫个朋友一起来吃。他急忙走出门,吹了声口哨,七八个公差立刻围了过来,问道:李大,有线索了李云指着酒馆说:就在里面,我已经确定了。我们几个守在这儿,派一个人去再叫十来个兄弟,一起动手。其中一个跑得快的公差飞奔而去,不一会儿又带了十来个公差回来。众人一声大喊,冲进酒馆,叫道:奉圣旨捉拿元宵夜的贼人!店家帮忙,别让他们跑了!店家一听圣旨二字,知道事情严重,急忙召集店小二、杂役等人,拿起器械帮忙。这十来个贼人一个都没跑掉,全被捆绑起来。正所谓:日间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一般来说,贼人和公差就像老鼠见了猫,贼人一看到公差,立马就会服软;而公差对贼人也十分敏感,就像仙鹤嗅到蛇洞的气息,一闻便知。所以这两类人常常私下勾结,贼人经常会给公差一些好处,这叫做打业钱。要是抓到了贼,只要不是什么严重的案子,得了好处,公差就会网开一面。但这次是皇上限期要人的案子,衣领上的针线就是确凿的证据,哪里还能放过他们!当下,贼人被捆绑起来,公差先扒下那个衣领有针线的贼人的衣服。其他贼人虽然嘴上还在硬撑,但个个吓得浑身发抖,脸色惨白。公差一搜身,每个人身上都有偷来的赃物。一行人直接被押送到开封府,报告给府尹。
府尹升堂审案,验明衣领上的针线确实与线索相符,知道没有抓错人,大声喝道:给我用刑!让他们招出实情!于是,这些贼人被又是杖打,又是吊起来拷打,受尽了苦头,但他们就是不肯招供。府尹拿起衣领上的针线问:你身上怎么会有这个贼人不明所以,胡乱狡辩。府尹冷笑道:这么狡猾的贼,竟然被一个小孩子算计了,这难道不是天理昭彰吗你还记得元宵夜在内家轿边喊救命的孩子吧你身上已经留下了记号,还想抵赖到什么时候贼人这才知道被小孩子暗算了,无话可说,只好招出了实情。原来,他们多年来每逢节日热闹的时候,就四处偷窃,平时还贩卖人口、谋财害命,犯下的罪行数不胜数,以前从来没有被发现过。谁能想到,今年元宵作案后,竟然突然被抓还被一个小孩子算计,惊动了皇上,落得如此下场。这难道不是天意,命中注定要败露,难逃一死吗!府尹记录下口供,整理成案卷。
这时,府尹又想起了去年元宵发生的真珠姬失踪案,到现在还没抓到凶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各位看官先放下这边,且听我慢慢道来。
去年元宵节,宣德门张灯结彩,王侯贵戚家的女眷们大多在门外两侧搭建帐幕,白天就等在那里观赏花灯。当时,有个宗室王爷家在东边,他有个女儿叫真珠,因为是皇族赵姓,大家都称她为真珠族姬。真珠姬十六岁,还没有许配人家,她容貌艳丽,穿着华丽,十分引人注目。宗王夫人的姨妹家在西边。这位姨娘知道外甥女真珠姬在帐中观灯,就派了个丫鬟过来邀请她过去相聚,丫鬟说:要是小姐愿意来,我们就派轿子来接。真珠姬听了很高兴,对母亲说:女儿正想去见见姨娘,正好她来邀请,一定要去。夫人也欣然同意。她打发丫鬟先回去回话,等着轿子来接。
没过多久,就见一乘小轿从西边来到帐前。真珠姬年纪小,性子急,巴不得马上到那边去玩,就让侍女去问是不是来接她的,得知是后,她吩咐随从随后跟上,自己等不及,急忙上了轿。她走了一会儿,之前来的丫鬟又带着一乘轿子来了,说:急着等真珠姬去相聚,快请上轿。王府的家人说:真珠姬刚刚已经坐轿走了,怎么又来接丫鬟说:我就和这乘轿子一起来的,哪里还有别的轿子先到家人们这才觉得事情不对劲,顿时慌乱起来。他们赶紧报告宗王,宗王派人到西边去查看,果然不在那里。宗王急忙吩咐侍卫等人四处寻找,但毫无踪迹。他只好写了状子,告到开封府。开封府知道是王府的事,不敢怠慢,马上派缉捕使臣去追查线索。王府也自己贴出赏帖,承诺给报信的人两千贯钱,但还是没有消息。
再说真珠姬上轿之后,只见轿夫快步如飞。她心里想:路这么近,一会儿就到了,何必走得这么急但她以为轿夫走路习惯了,也没多想。等到抬眼一看,轿子突然转弯,走的不是正路,渐渐进了小巷,四周越来越黑,轿夫走路也高一脚低一脚的。她心里正疑惑,轿子突然停了,轿夫们都跑开了。没人来迎接她,她只好自己掀开帘子下了轿,仔细一看,不禁叫苦不迭。原来这是一座古庙,旁边站着十几个鬼卒,手里拿着兵器,中间坐着一位神像,脸宽一尺多,满脸胡须,目光如炬,肩膀和手臂还会动,就像活人一样。真珠姬吓得连忙下拜。神像大声说道:你别害怕!我和你有前世的缘分,所以用法力把你带到这里。真珠姬见神像开口说话,更加害怕,放声大哭起来。旁边两个鬼卒走过来架住她,神像说:快拿压惊酒来。又有一个鬼卒斟了一杯热酒,递给真珠姬。真珠姬想拒绝,又害怕,只好勉强接过,被鬼卒一灌,整杯酒一饮而尽。很快,真珠姬就天旋地转,失去了知觉,倒在地上。神像走下座位,笑着说:得手了!旁边的鬼卒们围拢过来,和神像一起卸下装扮,摘下面具。原来他们都是活人,是一伙强盗假扮的。他们给真珠姬灌了蒙汗药,把她抬到后面。随后,一个婆子走出来,把真珠姬扶到床上躺下。这些强盗趁着她昏迷,轮流对她进行奸污。可怜这金枝玉叶的女子,就这样落入了这群奸人之手。奸污完后,强盗们吩咐婆子看好她,然后各自散去,又去干别的坏事了。
真珠姬一直睡到天亮,渐渐苏醒过来。她睁眼一看,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只见一个婆子坐在旁边。真珠姬只觉得下身疼痛,用手一摸,发现私处又肿又胀,心里明白自己遭了奸人毒手,便问婆子: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把我送到这里婆子说:昨晚一群好汉把小娘子送过来的。别担心,包管你能有个好归宿。真珠姬说:我是宗王府的千金,你们这些坏人怎么能这样胡作非为!婆子说:现在就别再说什么王府不王府的了。我看你是金枝玉叶,不会亏待你的。真珠姬不明白婆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只是捂着脸不停地哭。
原来这个婆子是个牙婆,专门在大户人家之间买卖人口。这伙强盗抢到人后,就会送到她家,住上几天,就会有买家来把人带走。这次他们把真珠姬留下,好言好语地哄着她。才过了两三天,就有一乘轿子来把她抬走了,她被卖给城外一个富户做小妾。
富户成婚后,同房时发现真珠姬不是处女,但见她容貌美丽,也就没在意,也没问她的来历。真珠姬满心羞愧愤怒,也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遭遇。怎奈这家小妾众多,见她独得宠爱,都心生嫉妒,说她来历不明,肯定是在家里犯了奸情被赶出来的奴婢,天天在富户耳边说坏话。富户听得不耐烦,有一次就问起她的来历。真珠姬想起伤心事,放声大哭,把自己被拐的经过说了一遍。富户这才知道她是宗王的女儿,被人拐卖到这里。富户之前看到过王府的赏帖和开封府的榜文,大吃一惊,担心事情败露会连累自己。他急忙派人去找原来的牙婆,可牙婆早已不见了踪影。
富户心想:这些奸贼,在这里没败露,到别处肯定也会暴露。要是追究起来,赃物在我家,根本藏不住,这可怎么办再说了,王府的女眷可不是闹着玩的,迟早会查到真相。别人做了坏事,把这个烂摊子扔给我,我难道要替他们去死吗他想出一个办法,让两个家人抬出一顶破旧的竹轿,把真珠姬请出来。富户上前磕头拜道:我有眼不识贵人,多有冒犯,委屈了贵人,这都是坏人干的事,我实在不知情。现在我情愿不要钱,把贵人送回王府,只求您高抬贵手,帮忙遮掩,别连累我就行。真珠姬听说要送自己回家,就像得到了皇帝的赦免一样。而且她在富户家也受到厚待,见他这样赔礼道歉,心里也过意不去,就说:只要能见到我父母,我决不会提你的名字。
富户请真珠姬上了轿,两个家人抬着轿子飞快地跑了。真珠姬都没来得及和富户道别。轿子走了五六里路,来到一片荒野之中,抬轿的把轿子放下,转身就跑,一下子没了踪影。真珠姬在轿子里探出头来一看,四周寂静无人。她走出轿子,前后张望,连两个抬轿的影子都看不到,顿时慌张起来,说:我怎么这么命苦!为什么不明不白把我扔在这里万一再遇到坏人可怎么办她不知所措,只好又回到轿子里坐下,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喊,在轿子里不停地折腾,头发都弄乱了。
当时正是阳春三月,经常有人到郊外踏青。有人看到空旷的地方,一乘竹轿里有人大哭,觉得十分奇怪,就慢慢围了过来。一开始只有一两个人,后来人越聚越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真珠姬慌慌张张的,根本来不及解释,更说不出一句清楚的话。人群中有个年长的人,挥手让大家别吵,大声问道:娘子是哪家的女眷为什么一个人坐在轿子里在这里真珠姬这才擦了擦眼泪,说道:我是王府的族姬,被坏人拐到这里的。有人报知王府,一定会重重有赏。当时,王府的赏帖和开封府的榜文,大家都知道。真珠姬话音刚落,就有人飞快地跑去报信请功。不一会儿,王府的侍卫、仆人来了很多人查看,果然,破轿里坐着的就是真珠族姬。他们急忙换了一顶好轿子,把她抬回王府。
真珠姬的父母和全家人看到她头发凌乱,满脸泪痕,都抱着她大哭起来。真珠姬更是又哭又闹,哭得死去活来。等她哭够了,才把之前失踪和现在回来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宗王问:你知道拐走你的是哪一家吗这样好去追查。真珠姬心里还护着那个富户,说:人我认识,但不知道姓名和地方,而且路很远,我也不记得是哪一边了。再说,那家人本来也不知情,都是坏人干的。宗王心想,家丑不可外扬,怕女儿以后嫁不出去,只好忍气吞声,不再声张,也没有彻底追究,只是暗地里嘱咐开封府,留心查找贼人。过了一年,又到了元宵之夜,发生了王家小衙内被拐这件案子。当时开封府尹抓住了在王家作案的贼人,想起王府真珠姬那件案子,就顺便审问了一下,果然就是这伙人干的。府尹咬牙切齿,拍着桌子大骂道:这些贼东西,真是死有余辜!他喝令加重刑罚,给每个贼人都打了六十大板,然后把他们押进死囚牢,上奏朝廷请旨判决。奏章的大致内容是:这群盗贼在元宵节做的坏事,不过是偷窃财物;但他们平时所犯的罪行,都是些杀人埋尸的重罪。像这样凶恶的人,怎么能容他们在京城一带作恶呢应该将他们全部斩首,以肃清京城的治安。
神宗皇帝看到奏章,知道开封府已经把盗贼全部抓获,笑着说:果然不出那个小孩子所料。皇帝龙颜大悦,批准了奏章,命令相关官员立刻处决盗贼,又让开封府再抄录一份供词呈上来查看。开封府接到圣旨后,立刻将盗贼斩首,然后一面回奏朝廷,一面又把盗贼前后犯罪的经过和供词详细地抄录好呈给皇帝。神宗皇帝收到奏报后,把供词放在袍袖里,面带笑容地回宫了。
再说正宫的钦圣皇后,那天亲自接到皇帝的旨意,让她抚养从外面带进宫的那个小孩,认为这是得子的吉兆。皇后谢恩后,把南陔带回宫中。她询问南陔的详细来历,这小孩子对答如流,声音清亮。他之前在皇帝面前也待过,所以一点也不怕生,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嬉戏自如,谈笑自若。钦圣皇后喜欢得不得了,把他抱在膝盖上,心肝宝贝地叫个不停。她让宫女拿来梳妆匣,给南陔梳理头发,整理容貌,涂脂抹粉,把他打扮得更加整齐可爱。
宫里的妃嫔们听说钦圣皇后宫里得到皇帝赏赐的一个小孩,都纷纷来到皇后宫中。一来是向皇后道贺,二来是想看看这个小孩。因为宫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小孩,大家都觉得很稀罕。等见到南陔后,发现他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像个精致的泥娃娃,而且能说会道,问什么答什么,大家哪有不喜欢的呢妃嫔们为了讨好皇后,也因为喜欢这个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拿出珠宝首饰、金珠钏镯之类的东西作为见面礼,塞进南陔的小袖子里,小袖子都装得满满的放不下了。钦圣皇后让一个老宫女把这些东西一一收起来。然后又让人带着南陔到各个宫殿去拜见、玩耍。大家都觉得这是件盛事,相互攀比,又各自给了南陔很多赏赐,宫里一片热闹欢喜的景象。
就这样过了十多天,大家正热闹着的时候,突然皇帝驾临钦圣皇后的宫殿,宣召之前那个小孩。钦圣皇后当即带着南陔去拜见皇帝。拜见完毕后,神宗问钦圣皇后:小孩子没受到惊吓吧钦圣皇后说:承蒙皇上恩典,让我暂时抚养这个孩子。这孩子聪慧非凡,虽然住在宫里,却一点也不怯生,和大人一样沉稳。这实在是陛下洪福齐天,国家能有这样的神童出世,臣妾感到无比欣喜!神宗说:告诉你们,那天晚上作案的贼人,都被开封府抓获了。就因为衣领上的针线暗记,一个都没跑掉。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现在贼人都已经斩首了,怕他家里人不知道,还在着急,今天就好好地把他送回去。钦圣皇后和南陔都磕头谢恩。
皇帝当即传下旨意,命令之前把南陔抱进宫的那个宦官护送他回家,还御赐了一筐金犀作为压惊之物。那个宦官领了圣旨,就在皇帝面前抱起南陔,辞别了钦圣皇后,一路出宫。钦圣皇后心里还有些舍不得南陔,又私下给了他一些赏赐,和之前各个宫殿所赠的东西一起装在一个筐里,让人交给宦官收好,送到南陔家。宦官出了宫门,传命准备一辆牛车,带着圣旨,就把南陔抱在怀里,径直往王家去了。
去的时候被人偷偷拐走,回来的时候却像从天而降。
这孩子怎么会有幸见到皇帝呢真让人怀疑是鬼使神差。
话说王襄敏公家里自从那晚小衙内失踪后,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不忧心忡忡、哭哭啼啼的。只有王襄敏公毫不在意,也不派人去寻找。虽然夫人和管家吩咐家人们四处探访,但一点消息都没有。大家都很懊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忽然有一天,朝廷的人飞快地来报,说有宦官带着圣旨到府上传达。王襄敏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吩咐赶紧摆上香案迎接,自己穿戴好官服,跪在地上听旨。只见那个宦官抱着一个小孩子从牛车上下来,家人们上前一看,认出是小衙内,都吃了一惊。大家忍不住手舞足蹈,满心欢喜。宦官喝道:先听宣圣旨!然后高声宣读道:爱卿在元宵佳节时孩子失踪,是朕把他找了回来,现在还给爱卿。特地赐给压惊物品一筐,以奖励你家孩子的聪明才智。钦此!
宦官宣读完圣旨,王襄敏公拜谢皇恩,接过圣旨,和宦官行过礼,分宾主坐下。宦官笑着说:老先生,您家的公子可真聪明啊!王襄敏公正想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宦官笑嘻嘻地从袖子里拿出一卷文书,说:老先生想知道令郎失踪和归来的经过,看看这一卷文书就明白了。王襄敏公接过一看,原来是开封府抓获盗贼的供词。
王襄敏公从头看起,看到是皇帝下密诏让开封府抓捕盗贼,就说:我这年幼无知的孩子,竟然惊动了皇上,还让皇上操心抓获盗贼,真让老臣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皇上的恩情啊!宦官笑道:这些贼人大多是令郎自己抓住的,一点都没让皇上操心,这才是最妙的呢。
这时南陔在一旁滔滔不绝地说起那天晚上之后的事情,怎么见到皇帝,怎么拜见皇后,讲得清清楚楚,说个不停。之前全家听到有圣旨到的时候,就都聚集在中门口观看,等看到南陔从车上下来,大家又惊又喜,只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直到听南陔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大家才明白过来,都纷纷赞叹他聪明乖巧到了极点。这才相信王襄敏公不着急,不肯派人去寻找,说孩子自己会回来,真的是有先见之明啊。
王襄敏公吩咐摆酒款待宦官,宦官就把皇上钦赐的压惊金犀,以及钦圣皇后和各个宫殿所赏赐的东西都摆了出来。只见满庭都是珠宝,光彩夺目,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宦官摸着南陔的头说:孩子,这些够你买果子吃啦。王襄敏公又对着皇宫的方向磕头谢恩。然后让家里的门客写好谢表,先让宦官呈给皇帝。打算等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亲自带着儿子去谢恩。
宦官说:令郎是我遇到后带进宫见皇上的,我也有一份薄礼,留个纪念。说着拿出两个元宝和八匹彩缎。王襄敏公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掉,只好收下。另外又准备了丰厚的礼物答谢宦官,宦官上车回去向皇帝复命了。
王襄敏公送完宦官回来,全家上下一片欢庆。王襄敏公说:我说你们别着急,我家十三郎肯定能自己回来。现在不但回来了,还得到了这么多赏赐,而且贼人也被抓住了,都是十三郎自己的主意。可见我不着急是对的吧全家人都纷纷表示佩服。
后来南陔取名叫王采,在政和年间,很有文名,
功名显赫。只看他小时候有这样的举动,就知道他将来必有大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