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恋尸还魂-太平广记 > 第一章

唐大和年间,长安的春日在时光的卷轴上徐徐铺展。曲江池畔,烟波浩渺,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长安城的东南隅。
池边垂柳依依,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似是在与春风私语。池中画舫穿梭,舫上的游客们或谈笑风生,或凭栏远眺,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柳生身着一袭月白的长衫,衣袂飘飘,腰间系着一枚古朴的玉佩,那玉佩色泽温润,隐隐泛着些许微光,似是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他手持湘妃竹折扇,扇面上半阙未题完的诗稿在风中微微的晃动,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寂寥。
作为陕西化州名门之后,柳生自幼便饱读诗书,才情十分出众,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然而,命运多舛,双亲的早逝,让他在年少之时便尝尽了人间的孤苦。
从军卸任后,他选择了在长安闲居,每日寄情于山水之间,试图在这繁华喧嚣的都市中寻得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
忽然,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份宁静的氛围。柳生抬眼望去,只见一辆装饰着蜀锦流苏的华丽马车缓缓自己眼前驶来。
车辕上镶嵌的鎏金螭龙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无比耀眼的光芒,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便要腾空而起。驾车的马夫身着一身藏青色的短打,身姿矫健,腰间佩刀上的铜环随着马匹的步伐有节奏地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马车旁,一名身着翠色襦裙的婢女骑着一匹矫健的枣红色的骏马,马尾上系着的红绸带在风中肆意的飞扬。她的眉眼间透着一股灵动与俏皮,宛如一只春日里的精灵。
腰间的银铃随着她的颠簸发出无比悦耳的声响,仿佛是一首欢快的乐曲。柳生心中暗暗称奇,这等豪华无比的排场,车中之人定然是身份不凡。
正思忖间,茜色的鲛绡帘被一双皓腕轻轻的挑起。那只手白若凝脂,手指修长而纤细,戴着的羊脂玉镯碰撞出清越的声响,宛如天籁。指尖轻点,婢女便立即翻身下马,迈着轻盈的步伐去采摘路旁娇艳欲滴的芙蓉花。
柳生的目光被那双玉手深深的吸引,他望着那双玉手,脑海中不禁浮想联翩:如此柔美的手,其主人该是怎样的倾国倾城之貌
仿佛感应到了柳生炽热的目光,帘子微动,露出半张绝美惊艳的脸庞。柳生瞬间屏住了呼吸,只见那女子眉如远黛,宛如一弯新月,轻轻勾勒出她的温婉;
眼若秋水,清澈而明亮,眼尾的花钿随着她的眼波流转,增添了几分妩媚与灵动;琼鼻朱唇间似有淡淡的梅香溢出开来,令人心醉而神迷;发间别着一支精美的步摇,随着马车的晃动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声响。
四目相对之时,柳生手中的折扇啪地合拢,惊飞了一旁枝头的雀鸟,而崔小姐的耳尖泛红,羞涩地迅速放下了帘子。马车继续缓缓前行,只留下一阵若有若无的香风,萦绕在柳生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柳生望着马车消失的方向,怔了许久许久,直到婢女清脆的驾声彻底消散在巷陌间。他连忙向旁边的茶摊老板打听,方得知是崔家的小姐出游。
这崔家在长安虽不比五姓七望那般显赫,但也是根基深厚、声名远扬的名门望族。崔小姐生母早逝,自幼与寡母相依为命,身边最得宠的便是刚才的婢女青红。
柳生心中一动,暗暗发誓定要再见到这位令他魂牵梦绕的女子。此后的半月间,柳生每日清晨便守在崔府的角门外。他特意换上一身崭新的衣裳,精心挑选了蓝田的玉簪、波斯的香料等珍贵的礼物,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崔小姐的再次出现。
当婢女青红提着一个食盒出来时,柳生连忙快去迎了上去,脸上带着温柔而真诚的笑容,言辞恳切地说道:烦请青红姑娘将此物转交崔家小姐,就说是曲江畔的柳生倾慕已久。
话未说完,婢女青红柳眉倒竖,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满与警惕,一把便将礼盒推回去,语气冰冷地说道:我家小姐岂会是个贪图财物之人公子若是真的有心,便该知道自重!说罢,莲步轻移,转眼消失在了柳生的视线之中。
柳生望着青红离去的背影,既是懊恼又是无奈,却也因此对崔小姐更加的好奇,心中的爱慕之情也愈发的浓烈。他并未就此放弃,开始每日清晨在崔府外的槐树下吟诗作画。
他的诗里满是对佳人的思念与倾慕,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情感;画作之中也尽是曲江相遇时的场景,他用心描绘着每一个细节,试图将那美好的瞬间永远留住。
有时画着画着,他便不自觉地望向崔府的高墙,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渴望,期待能再遇佳人一面,渴望能与她相识相知。
可崔府的大门总是紧闭着,唯有婢女青红偶尔出入采买些东西,见了他便冷着脸绕着道走。柳生并不气馁,反而更加的用心。他打听到崔小姐喜爱芙蓉,便在画作中大量描绘芙蓉,将芙蓉的高洁、美丽与崔小姐的形象融为一体。
他还常常在诗中赞美芙蓉的品质,暗喻崔小姐的纯洁与美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诚意,能够引起崔小姐的些许注意。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痴情之人。正当柳生心灰意冷之时,崔府却突然传出消息:崔小姐感染时疫,卧床不起。原来崔小姐的舅舅在京为官,听闻外甥女生病,心急如焚,特意携子王生前来探望。
王生年方弱冠,生得剑眉星目,气宇轩昂,在太学读书时便颇有名气,才华横溢,且家中有权有势,是长安城中众多女子十分倾慕的对象。
崔夫人本就十分倚重兄长,又见王生长得一表人才,心中暗自欢喜,便应下了这门亲上加亲的婚事。躲在屏风后的婢女青红听得真切,心中焦急万分,趁着夜色溜进了崔小姐的闺房。烛火摇曳中,她见小姐咳得面色潮红,身体虚弱不堪,但仍攥着帕子喃喃:我只要柳郎...
崔小姐拖着病体跪在了母亲的面前,发间的步摇随着她的颤抖轻轻的晃动,眼中满是泪水,充满哀求地说道:母亲,那日在曲江相遇,女儿便知此生非柳生不嫁。表哥虽好,可女儿心中只有柳生...
崔夫人看着女儿消瘦的脸颊,深陷的眼窝,想起这些日子里她茶饭不思、日渐憔悴的模样,心中也是一阵心疼。她知道女儿对柳生情深意重,可又惧怕兄长的权势,担心拒绝这门亲事会给家族带来无妄的灾祸,心中左右为难。最终,在女儿的苦苦哀求下,她还是心软了下来,暗中派婢女青红传信给了柳生。
婢女青红找到柳生之时,他正对着崔府的方向愣愣发呆,面前的画纸上满是未完成的芙蓉。见到青红来寻自己,柳生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忙将打翻的墨汁往袖中藏去。
青红将事情一一说明,柳生狂喜之下竟一把握住青红的手,惹得青红涨红了脸,抄起桌上的毛笔便要打人:你这个登徒子!若不是小姐的吩咐,我定要...
柳生连连道歉,又央着青红帮忙筹备婚事。青红见他如此语气真诚,心中的怨气也消了几分,开始帮着他出谋划策。
三日后,柳生的迎亲队伍从朱雀大街招摇而过。队伍的最前方,柳生骑着高头大马,身披红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他的身姿挺拔,宛如一位凯旋的将军,意气风发。后面跟着的花轿装饰华丽至极,四周挂满了娇艳欲滴的芙蓉花,随着队伍的行进轻轻晃动,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
崔小姐身着金线绣牡丹的嫁衣,盖头下的嘴角止不住微微上扬,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她终于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无比美好。
婢女青红扶着她上花轿时,小声嘀咕:就会欺负我,等进了门,有你的苦头吃!话虽如此,眼中却也满是笑意,为自家的小姐感到由衷的高兴。
婚后的日子甜如蜜。柳生在宅中辟出一座小园,种满崔小姐喜爱的芙蓉。每日清晨,阳光洒在园中的芙蓉花上,柳生便研磨铺纸,看妻子簪花作画;入夜后,二人常常斜倚在回廊下,听青红讲些长安坊间的趣事。有时兴起,三人还会一起对诗,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宅院,温馨而幸福。
半个多月后,崔小姐的舅舅再次来到永崇里看望崔夫人,本想与妹妹商议儿子和崔小姐的婚事,却不想崔夫人一见兄长,便痛哭流涕地说道:兄长,可怜我丈夫早逝,只留下这么一个女儿。前些日子,她表哥竟蛮不讲理,强行将她带走了!兄长,你可得为我做主啊!
崔小姐的舅舅听后,顿时怒火中烧,暴跳如雷,也顾不上与妹妹辞别,怒气冲冲地回到家中。他不由分说,将儿子王生叫来,一顿毒打。可怜的王生被打得伤痕累累,却满心疑惑,根本不知自己究竟犯了何事。
待父亲稍稍消气,王生才含泪向父亲诉说自己的无辜。王生的父亲听完儿子的申诉,冷静下来后,心中懊悔不已,又心疼儿子,便暗中派人四处打听崔小姐的下落。然而,由于崔家防备严密,一年过去了,依旧毫无消息。
不久,崔夫人因病去世。柳生得知消息后,带着妻子和青红从京城里赶回奔丧。不巧,在途中被王生撞见。王生急忙通知父亲,派人将柳生抓了起来。
柳生连忙向崔小姐的舅舅解释道:舅舅,我与崔小姐成婚,乃是经过岳母大人同意,明媒正娶,并非强娶。此事崔家上下皆知,您不妨去打听打听。但因崔夫人已过世,死无对证,双方争执不下。
王生红着眼抓住柳生衣领,大声吼道:好你个柳生,夺人未婚妻,今日定要你好看!崔小姐哭着拦在中间,却被王生一把拉开,险些摔倒在地。王生的家丁也一拥而上,场面顿时混乱不堪。
柳生奋力反抗,与家丁扭打在一起,身上多处受伤,但他毫不退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崔小姐。
此事闹到京兆府,王家呈上提前下聘的文书,又有崔夫人的临终遗言作证。府尹权衡之下,判定崔小姐应归王家,柳生被判流放。
柳生在公堂上嘶声力竭:我与她真心相爱,明媒正娶,为何...话未说完,便被衙役拖了出去。
崔小姐被强行带走时,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柳生的名字,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打湿了嫁衣。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柳生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心如刀绞,瘫倒在地,泪水不受控制地流淌下来。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不甘,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被带走。
崔小姐被带回王家后,青红死死拽着她的衣袖不肯松手,也被一同带了回去。王生看着表妹泪流满面的模样,心下不忍,低声道:表妹放心,我定会护你周全。可崔小姐却如同失了魂的木偶,每日只是对着窗外发呆,眼神空洞。
她拒绝与王生同房,也不吃不喝,身体日益消瘦,面色苍白如纸。王生想尽办法逗她开心,送她各种珍贵的礼物,带她去长安最繁华的地方游玩,可崔小姐始终不为所动。
王生看着崔小姐日渐憔悴,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无奈。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当初太冲动了,不该强行将崔小姐带回。他也渐渐明白,爱情是不能强求的,即使得到了她的人,也得不到她的心。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自责,不知道该如何弥补自己的过错。
柳生流放江陵那日,暴雨倾盆。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仿佛是上天在为这对有情人的悲惨遭遇而哭泣。柳生跪在城门外,望着紧闭的城门,任由雨水冲刷着脸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悲伤。恍惚间,似是看到青红撑着油纸伞追来,可待他定睛细看,却只有满地泥泞,他的心中充满了失落和孤独。
在江陵的日子,柳生住在江边破旧的茅草屋里,靠给人抄书度日。每到月夜,他便对着江水吹奏笛子,曲声呜咽,如泣如诉,惊起一滩鸥鹭。他常常望着长安的方向发呆,心中默默祈祷着能与崔小姐重逢,泪水不自觉地滑落。
他的生活十分艰苦,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心中坚信着有一天能和崔小姐再次相聚。他在江边种满了芙蓉花,看着这些花,就仿佛看到了崔小姐的笑容,那是他在这艰难岁月中唯一的慰藉。
而长安城中,崔小姐的病情愈发严重,她常常攥着柳生送的玉佩,呓语着柳郎,眼神中充满了思念和渴望。王生四处寻访名医,却始终不见好转。看着崔小姐日渐憔悴,王生心中充满了痛苦和自责,他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罪人,亲手毁了崔小姐的幸福。
他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是自己的自私和冲动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他想弥补自己的过错,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只能默默地守在崔小姐身边,照顾她的起居,希望能让她感到一丝温暖,可崔小姐的心却始终无法被他温暖。
两年后的深秋,长安城被一层浓浓的寒意笼罩。崔小姐香消玉殒,如同一朵凋零的芙蓉花,消逝在这寒冷的季节里。出殡那日,天空阴沉,寒风凛冽,仿佛也在为崔小姐的离去而哀悼。青红一头撞在墓碑上,追随而去,她们的命运如同这深秋的落叶,飘零而凄凉。
王生望着两座新坟,泪水砸在青石板上:早知如此,当初便该...他心中满是悔恨,后悔自己的冲动,后悔没有成全表妹的幸福,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自责,仿佛被无数根针刺痛。
柳生在江陵收到消息时,正对着芙蓉花发呆。他一夜白头,抱着花株痛哭失声,泪水浸湿了衣襟。他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颜色。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了意义,活着只是为了思念崔小姐,他的灵魂仿佛也随着崔小姐的离去而消散。
就在他以为此生再无希望时,青红却突然出现在门前,身后跟着笑意盈盈的崔小姐。柳生颤抖着伸手,却怕这只是南柯一梦。崔小姐走上前,握住他的手,泪水滑落:柳郎,我终于找到你了。
崔小姐和柳生在江陵重逢后,二人相拥而泣,感慨命运的无常。他们在江陵度过了两年幸福时光。柳生开了间书画铺子,崔小姐则帮着绣些香囊售卖。
他们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温馨。每日清晨,柳生会为崔小姐梳发,细心地为她挽起青丝,崔小姐则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饭菜里充满了爱意;
傍晚,二人会携手漫步在江边,看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映出长长的影子。他们还会一起回忆在长安的点点滴滴,感叹人生的不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一日,一位曾在王家做事的老仆人偶然经过柳生的住所。他看见青红在柳生家中,心中顿感奇怪,怀疑是与青红长相相似之人,便不敢声张,只是偷偷向柳生的邻居打听。
这一打听,才得知住在这里的正是被流放的柳生。老仆人大惊失色,日夜兼程赶回长安,将在江陵所见之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生。王生听闻,立刻命人备车,日夜赶路,前往千里之外的江陵。
到了柳生的住所,他透过门缝向里张望,只见柳生光着上身,躺在靠窗的床上,崔小姐坐在妆台前梳妆打扮,青红捧着镜子站在一旁,崔小姐脸上的脂粉还未抹匀。
王生见状,惊讶得忍不住大声呼叫起来。这一叫,青红手中的镜子啪地一声掉在地上。王生急忙推门而入,柳生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惊得跳了起来,赶忙以客人之礼接待王生。
二人叙礼完毕,再回头时,却发现崔小姐和青红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房间里空荡荡的,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
王生和柳生相顾茫然,不知所措,只觉得此事太过离奇,不可思议。随后,二人一同回到长安,打开崔小姐的坟墓求证。
当王生和柳生打开崔小姐的坟墓,月光洒在她脸上,那未抹匀的胭脂竟与当日在江陵时一模一样,身上的衣物也几乎完好如初。
他们又打开青红的坟墓,情况亦是如此。经历了这场变故,柳生和王生心中感慨万千,他们深知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世间万物皆逃不过一个情字,而人们却往往为情所困,为爱所惑。
他们终于明白,此生的爱恨纠葛,不过是一场梦。王生回到长安后,不久便病逝了。他在临终前,心中充满了对崔小姐的思念和愧疚。他希望来世能和崔小姐做一对普通的夫妻,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不再被世俗的权力和欲望所左右。
柳生则在江陵继续生活了一段时间,他将自己和崔小姐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记录了他们的爱情和命运。后来,他也离开了江陵,云游四海,寻找内心的宁静。
自此,长安城少了两个为情所困的痴人。有人说在终南山下,见过两个道士,一个常对着芙蓉发呆,一个总在月下吹笛,笛声中似有诉不尽的前尘往事。
也有人说,每当月圆之夜,在曲江池畔,还能看到一男一女的身影,他们手牵着手,漫步在花丛中,那模样,像极了当年的柳生和崔小姐。
而他们的故事,也在长安城中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传奇,让后人感叹爱情的伟大和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