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小李打工日记 > 第一章

1
农门小子的逆袭路
小李出生在农村,老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李也听从父母在家负责家里的家务和地里农活,每天早上去菜店买好菜给家里父母做好饭后,平时最喜欢看看书,历史故事,还有电视机的动物世界,大自然,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决定把辛苦一辈子的钱托媒人给找个女孩,让小李不再单身,为了让小李成家立业,娶上媳妇,父母每天操心走亲访友,四处打听,七大姑八大姨叔叔婶婶大爷大娘哥哥姐姐还有同学请村书记帮忙给介绍对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家里父母给小李托媒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但是养家糊口成为一家人的难题,为了摆脱贫穷,小李立志要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小李开始找工作,家里有9亩地,种的棉花,大豆,玉米,小麦还有桃树,收获季节小李在家帮忙干活,把种下的粮食收了以后骑着三码子喊着喇叭卖到附近县城还有学校和集市一些当地的人,但是收获的并不景气,忙碌了一年收成不高,物价上涨,粮价变低,这一年很多粮食差点卖不出去,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低价卖了,种地能解决温饱,但是却不能使日子走向小康,小李于是改种菜搭了大棚开始种菜,种蔬菜还有一些农作物,拿着书学习怎么种看地里农村的农民伯伯怎么种的在哪里买菜种,种下蔬菜后,浇水施肥等等,大棚里面的菜种了很多,一段时间后,小李带领全家收获满满登登的蔬菜后拿到集市上卖的时候,发现集市上很多都是年龄大的农村老人,很多有小孩子,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挣钱了,眼看在家种菜买不出去,小李决定下定决心出去找工作,他骑电车围着县城转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工作,打电话问了很多人,有些工作招满了,要不就是县城工资不多,干一天只够自己吃饱,为了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冬天过去了,年也过去了,亲朋好友都外出挣钱了,只有小李在家歇了三个月,春天来了,小李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前程路该怎么走,家里姐姐还有父母焦急等待着,随着大人的催促,有一天,小李下定决心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走出农村,在附近村里走家访友,有认识的挨个打听出路,偶然的一次机会,在一条街上看到一张招聘广告,上面写着常年招聘工人,就这样小李打通电话,那边,一个负责招聘的人接了电话问了小李年龄,家里情况,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小李说想找个挣钱多点的,干长期的,管吃住,招聘大爷问道老家这边也有一起去打工的,要不你俩做伴,你年龄小没出过门,在外面也好有老乡照顾,小李说行,就这样开始了小李的打工之路
小李收拾好行李,家里父母给煮了鸡蛋,妻子也在家做好饭,等车的时候临走,父母和姐姐还有姐夫都在商量讨论替小李把关,为小李加油鼓气,小李在家等待着,这时招聘大爷也准时开始接上了老乡来到了小李家门口,妈妈留下了泪水说儿子,到了打电话给家里,去吧,小李说放心吧妈,我走了,拿着行李,和家人父母告别后,上了车去了大城市,一路上老乡和小李聊着天,很关心小李,并说道有啥事咱俩互相帮助,没钱可以找我,小李内心非常感动,就这样一路到了厂子门口,昨天晚上小李就加了招聘大爷微信,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工作,这个招聘大爷也是县城的,常年送工人去工厂,有保安,有电子厂,汽配厂,物流,司机,干啥的都有,小李选择去了汽车配件厂,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该奋斗的年龄不能选择安逸,小李家里一般,父母觉得孩子学习一般,就去外面挣钱吧,就这样,小李开始了工厂打工之路
到了厂子之后,小李给家里打了电话,家里叮嘱小李,在外面好好的就行,照顾好自己,要是有事就打电话给家里说,吃好喝好该吃吃该喝喝别舍不得,干活累了,身体最重要,好好休息,干活多注意安全,聊了一会,小李说知道了妈,家里要是有事也给我打电话,没事就好,招聘大爷联系厂区工作人员给安排了住宿,第二天跟着老乡去体检,然后培训,面试,入职,工装劳保用品发放,一切都顺利完成,然后厂区领导带领面试工人开会,说安全生产,还有一些安全知识,随后带我们去观看车间,说了说工作的事情,最后说能留下来觉得没问题的就给安排分配车间,看到车间的机器,智能化操作,小李说来了肯定是能干,必须得过上好干,挣钱为目的,养家糊口,然后发了工卡,第二天小李穿好工装,去食堂吃了饭,在这边食堂是一天管4顿吃,有夜班,有白班,四菜一汤,管吃饱,不够可以再打,来到昨天看的车间等待着车间科长开了会问了每个人之前做过什么,有说干工地的,在工地上当小工,建筑,盖楼盖房,也有说电工,焊工,开大车等等,各行各业的都有,问了每个人什么地方的,有说南方的有当地的也有北方其他地方的,有的跟着劳务进厂在厂子上班的,就这样,科长安排线长把每个人分到线和岗位上,小李也跟着一个老班长去了线上,先让小李把卫生打扫一下,机器周围做打扫干净,然后给安排一个老师傅带小李看机器,小李满怀耐心细心认真看师傅怎么干,师傅也教小李怎么干,小李年轻一学就懂,干活麻利快,手有劲,帮着师傅一起干活学习技术,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在小李的努力畚斗下,工资也挣了不少,有了钱后,小李先给家里打电话,把工资打到家里,并说到,妈,这些钱都是我努力挣的,你拿着吧,买点肉买点菜吃点好的,我我这边过的挺好,不用担心我,我在这边管吃管住,干活也熟练了,师傅啥也教我,在跟班长关系也挺好的,同事也挺好,有时候还请客吃饭,妈妈收下了钱说到儿子长大懂事了,挣了这么多钱,你好好在那边干,照顾好身体,干活要安全,听人家师傅的,自己学会了技术,将来有前途,有出息,小李说知道了,妈,你在家种地挺难的,你也不容易,俺爸有时候干点零活,在工地上风吹日晒,也挺辛苦的,这么多年,把我扶养长大成人,我肯定得知恩图报,你们年龄大了,我得好好挣钱给家里,然后你们也照顾好身体,爸,妈,将来我挣了钱就都给家里,我自己留着够自己用的就行,妈妈说行,儿子,你有这份心,妈妈就知足了,倒班的时候小李休息了就会和父母打个电话聊聊家里情况还有地里农活和家常日常的事,家里说道村里也惦记外出打工的年轻的和在外面挣的人,村长问问都在哪里工作,统计登记在村群里说着,就这样,家乡父老也开始和外面的游子打电话,牵起了游子回家的思念,不知不觉,小李在厂子结交了很多朋友,事业蒸蒸日上,每天越来越好,妈妈说等你以后学会了自己开个厂,把你学到的技术,带着家里致富
data-fanqie-type=pay_tag>
小李在汽车配件厂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每天清晨六点,厂区的广播准时响起。他麻利地从双层铁架床上翻身而起,洗漱完毕后,总会在食堂多打一份早餐,用保温盒装着给夜班还未下班的老班长送去。老班长是河北人,性格豪爽,当初正是他手把手教小李操作精密机床,这份情谊,小李一直记在心里。
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如同激昂的交响乐。小李负责的工位是生产汽车减震器的关键环节,需要将不同规格的弹簧精准地安装进套筒。起初,他操作时总有些手忙脚乱,速度跟不上流水线的节奏。但他把从书上学到的钻研劲儿用在了工作上,休息时就蹲在机器旁,仔细观察老师傅们的操作手法,用手机拍下关键步骤,晚上回到宿舍反复琢磨。三个月后的一天,车间突然传来警报声,一台价值百万的数控机床出现故障,生产被迫暂停。技术员排查了两个多小时都没找到问题,急得满头大汗。小李在一旁看着,想起前几天在技术论坛上看到过类似案例,他壮着胆子向技术员提议:是不是伺服电机的编码器出了问题我看故障代码和网上说的挺像。技术员半信半疑地拆开检查,果然发现编码器的线路接触不良。问题解决后,厂长特意在全厂大会上表扬了小李,还给他涨了工资。厂里实行的是两班倒制度,上夜班时最难熬的是凌晨两三点。困意像潮水般袭来,小李就用凉水洗脸,或者嚼几颗薄荷糖提神。有一次夜班,同组的工友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小李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医务室跑。那天之后,工友们和他的关系更亲近了,大家轮流带家乡的特产给他,山东的煎饼、四川的辣酱、东北的酸菜,让他的宿舍充满了各地的风味。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小李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他注意到车间里有些工序效率低下,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CAD制图软件,尝试设计改良方案。他画的第一张图纸被老班长看到后,老班长惊讶地说:小李,你这设计要是能实现,至少能提升20%的效率!得到鼓励的小李干劲十足,他白天上班,晚上熬夜画图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厂里的工程师请教。半年后,小李带着自己设计的自动化上料装置找到厂长。这个装置能代替人工将原材料精准送入机器,不仅节省人力,还能减少误差。厂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批准了在一条生产线上试用。一个月后,试用生产线的产量和良品率都大幅提升,厂长当即决定在全厂推广,并任命小李为技术革新小组组长,工资又翻了一番。小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时,电话那头母亲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儿啊,你可真给咱家争气!村里现在都传遍了,说老李家出了个能人。父亲则在一旁叮嘱:别骄傲,技术这东西学不完,多跟厂里的老师傅们学学。在厂里的日子充实而忙碌,但小李始终惦记着老家。每次和父母通电话,听到母亲说种地太辛苦,父亲在工地干活又受了伤,他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疼。他开始思考,能不能把在厂里学到的技术带回老家,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农村电商的文章,深受启发。他发现老家的农产品品质很好,却因为销路不畅卖不上价。如果能把这些农产品加工成特色食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说不定是条出路。有了想法后,小李开始行动。他利用休假时间跑遍了周边的食品加工厂,学习食品加工技术;又报名参加了电商培训课程,学习网店运营。回到厂里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做市场调研,分析消费者喜好。两年后,小李攒下了一笔钱,决定辞职回老家创业。离开厂子那天,厂长极力挽留,承诺给他升职加薪,但小李心意已决:厂长,我想把在厂里学到的东西带回家乡,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厂长被他的真诚打动,不仅为他写了推荐信,还介绍了不少供应商资源。
回到老家后,小李先从最熟悉的农产品加工入手。他租下村里的闲置厂房,购置了简单的加工设备,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起初,乡亲们都持怀疑态度,觉得种地种了一辈子,搞加工哪有那么容易。小李就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承诺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他们的农产品。
第一批产品是用老家特产的黄桃制作的罐头。小李严格把控质量,从选果、清洗、装罐到杀菌,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监督。产品做好后,他带着样品跑遍了县城的超市和批发市场,却处处碰壁。超市采购经理说:你这小品牌,没知名度,不好卖。
就在小李感到绝望时,他想到了电商。他从零开始学习拍摄产品视频、写文案,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店铺。为了吸引流量,他甚至学会了直播带货。记得第一次直播时,面对镜头的他紧张得声音都在发抖,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个观众。但他没有放弃,每天坚持直播,不断改进话术和产品展示方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的一天,他的一款黄桃罐头突然爆单,订单量从每天几十单猛增到几千单。小李和家人、乡亲们连夜加班,包装发货。那一天,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小李成立了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吸纳了村里几十户村民就业。他还把在厂里学到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合作社,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引入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如今,小李的农产品加工厂已经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国外。他不仅让乡亲们的收入翻了几番,还带动了周边物流、包装等产业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纷纷返乡创业,曾经冷清的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在创业的过程中,小李也遇到过不少困难。资金短缺时,他四处奔波找贷款;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他果断召回所有问题产品,损失惨重。但他始终记得在工厂打工时学到的坚韧和坚持,每次遇到困难,他都会告诉自己: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挺过去。
看着家乡的变化,小李感慨万千。从一个普通的农村打工仔,到带领乡亲致富的创业先锋,这一路走来,有汗水、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成长。他知道,自己的奋斗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他还要继续努力,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村长,附近县城的领导附近村里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来找小李,大爷大娘哥哥姐姐叔叔婶婶姨姑姑舅舅还有弟弟侄子也来了
当小李在工厂里凭借技术革新崭露头角的消息传回村里,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最先得到消息的是村长,他戴着老花镜,反复看着小李母亲转发到村群里的工厂表彰照片,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咱村终于出了个能琢磨事儿的娃!第二天清晨,村长就骑着那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颠簸了十几里路来到小李家,拉着他父母的手说:等小李放假回来,一定要请他给村里年轻人讲讲经验!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附近县城的领导听说辖区内出了个自学成才的技术能手,专门派工作人员来了解情况。当得知小李不仅改良了生产线,还自学电商知识准备返乡创业时,县工信局的王科长激动地说: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新型人才!没过几天,一辆印着乡村振兴字样的面包车停在了小李家门口,县领导带着农业、商务等部门的负责人,与小李展开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座谈。他们详细询问了工厂的技术管理模式,还提出可以为小李的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扶持。
村里的亲戚们更是络绎不绝地登门。六十多岁的二大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门:娃啊,听说你在厂里会摆弄那金贵机器你堂弟在汽修厂当学徒,总学不会,你可得教教他。说着从布兜里掏出几个刚摘的土鸡蛋,硬塞给小李父母。姑姑们则拉着小李说:你表外甥高考没考好,不想复读,正愁没出路,你在厂里有没有合适的岗位就连平日里鲜少走动的远房舅舅,也带着自家种的小米找上门,希望小李能帮忙在网上卖卖。
面对这些热切的期盼,小李既感动又感到压力。他利用休假时间,在村小学的操场上支起投影仪,给村里的年轻人分享自己的打工经历。那天下午,操场上坐满了人,连邻村的青年都骑着电动车赶来。小李指着PPT上的机床照片,用朴实的语言讲解:别觉得技术活难,我就是靠每天多学半小时,把说明书啃透了,慢慢就入门了。台下的堂弟听得格外认真,散场后还追着他问:哥,你说我去学数控编程,能行吗
县城领导的重视也给小李带来了新机遇。在政府的牵线下,他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仅受邀去给学生讲课,还参与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每次回到学校,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小李总会想起自己初入工厂时的迷茫。他特意带来工厂淘汰的旧零件,手把手教学生拆解组装,把自己总结的三步学习法倾囊相授:一看师傅怎么做,二记操作要点,三就是反复练。
亲戚们的求助让小李萌生了组建互助联盟的想法。他利用周末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详细记录每个家庭的需求和特长。很快,一个涵盖技术培训、就业推荐、农产品销售的互助群建了起来。当听说表弟在汽修厂因为不会看电路图总被师傅批评,小李连夜录制了教学视频;得知姑姑家的蜂蜜滞销,他立即联系工厂同事帮忙宣传,不到一周就卖出了两百多斤。
工厂这边,小李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他的技术革新小组不断壮大,成员从最初的三人发展到二十多人。厂里专门为他们设立了创新工作室,还配备了先进的3D打印机。小李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其中研发的智能检测装置,让产品次品率下降了15%。厂长在年度表彰大会上感慨地说:小李不仅自己优秀,还带动了整个团队的进步!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来找小李取经的人越来越多。附近村里的干部组团来参观他的创新工作室,邻县的创业者邀请他去分享经验。面对这些邀请,小李从不推辞,他说:我一个人过得好不算啥,要是能帮更多人找到出路,那才是真本事。他还抽空整理出一套《车间技术入门手册》,免费发放给新来的工友。
忙碌的日子里,小李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每次接到父母的电话,听到母亲说村里人都夸你有出息,他就更加坚定要为家乡做点实事的决心。看着互助群里不断弹出的感谢消息,看着工厂车间里越来越多年轻面孔专注工作的样子,小李知道,自己的奋斗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小李依然保持着那份质朴与坚韧。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如今的他,既是工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是乡亲们信赖的领路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