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门前的荒废池塘里,竟突然冒出了成片的荷花。
1
古庵惊变
嘉庆元年的暮春,襄阳城西南的青崖山笼罩在一片氤氲雾气中。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给山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青莲庵的铜钟在晨曦中撞响,清脆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大地。
钟声中,慧明师太正用一根细长的竹竿挑开庵门上的蛛网。这座始建于盛唐的尼庵,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显得格外凄凉。然而,山门前那株枯死的老槐树,仍以狰狞的姿态刺向灰蓝色的天空,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师父,早课的香灰该换了。
年轻尼姑妙玉捧着香炉走来,月白色僧袍被山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若隐若现的红绳——那是她下山化缘时,善良的百姓硬塞给她的平安结。慧明师太的目光一凝,忽然瞥见妙玉发间沾着半片树叶,正要伸手拂去,忽闻山下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几个泼皮无赖又闯上山来,为首的疤脸汉晃着酒葫芦,眯眼盯着妙音:
小师父生得这般水灵,怎舍得在这破庵里吃斋
话音未落,一枚石子破空而来,啪地打在他手背上。众人惊惶抬头,只见庵墙阴影里立着个缟素身影,斗笠压得极低,只露出下颌线条如寒梅初绽。
滚。
那声音清冽似冰泉击石,让人心生寒意。疤脸汉恼羞成怒,抄起木棍冲上前,却见白衣尼姑指尖轻弹,一粒香灰竟如钢针般刺入他手腕。众人惨叫着连滚带爬下山,回头再望时,庵门前已空无一人,唯有老槐树枯枝上,一只夜枭正发出磔磔的怪笑,仿佛在嘲笑这些不速之客的狼狈。
此后疤脸和泼皮无赖们再也不敢靠近山门了。
2
枯木逢春
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春日里,尼姑庵迎来了一位年轻而美丽的姑娘,慧明太师收留了她,赐名:妙音。妙音的到来,如同一缕温暖的春风,吹拂过这片沉寂已久的佛门净地。姑娘的面容如同初绽的莲花,纯净而生动,她的眼眸中闪烁着智慧和刚毅。她从哪里来俗名叫什么,庵中的尼姑们都不曾知晓,但她的出现,却似乎预示着某种不同寻常的开始。
是夜,慧明师太在禅房枯坐。供桌上的长明灯忽明忽暗,映得墙上斑驳的《华严经》壁画恍如活物。那经文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智慧与慈悲。慧明师太的心境,如同这摇曳的灯火,时而明亮,时而晦暗。她的心中充满了对佛法的虔诚,也夹杂着对庵中未来的种种思索,她预感到什么……
忽闻窗外风声骤起,她抬眼望去,只见月光中,那株枯死十年的老槐树竟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风中簌簌作响,宛如无数只小手在叩问苍天,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慧明师太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她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奇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更奇的是次日清晨,庵门前的荒废池塘里,竟冒出了成片的荷叶。那些荷叶如同绿色的翡翠,点缀在池塘之上,它们在晨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露珠。卷着露水的嫩叶间,一朵碗口大的并蒂莲亭亭玉立,花瓣红得似要滴血,美得令人窒息。那并蒂莲的出现,如同一个奇迹,让整个庵堂都沐浴在一种神圣而祥和的氛围之中。素来沉稳的慧明师太,也不禁双手合十,喃喃念诵《妙法莲华经》,祈求佛祖的庇佑。
此乃祥瑞之兆。
师太望着正在清扫庭院的妙音,心中暗忖。自这妙音一个多月前上山,庵中便怪事频发:失修多年的观音像底座下,竟渗出清甜的泉水,仿佛是观音大士显灵,赐福于这片土地;后山的野果忽然个个饱满多汁,连最酸涩的野梅都甜如蜜糖,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尝究竟。庵中的尼姑们纷纷议论,这一切的异象背后,必有奇人相助。
然而,慧明师太修行半生,深知异象背后必有奇人,只是这妙音每日诵经打坐,言行并无半分逾矩,教人猜不透底细。她似乎总是那么平静,那么淡然,仿佛一切的奇迹都与她无关。
但慧明师太心中明白,这姑娘的到来,绝非偶然,她定是带着某种使命,或许,她就是那带来祥瑞之兆的神秘之人。庵中的尼姑们也开始对妙音投以好奇而尊敬的目光,她们期待着,期待着妙音能够揭开这一切奇迹背后的秘密。
3
月夜惊魂
五月初十三,子时三刻,月光如水,洒在古刹的青石板上,映出一片银白。慧明师太躺在禅床上,闭目养神,心中默念着经文。然而,宁静的夜晚突然被一阵异响打破。庵门吱呀一声轻响,仿佛是夜风中的一声低语。师太微微睁开眼睛,透过昏暗的烛光,她看到一道身影悄无声息地移动。
妙音身着紧身短打,腰间别着一把锋利的短刀,斗笠边缘垂下的黑纱遮住了她的面容,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她轻盈地翻过围墙,动作流畅如同夜间的幽灵。慧明师太心中一惊,她知道妙音平日里虽是温婉的尼姑,但此刻的她却像是换了一个人。师太迅速披上灰袍,小心翼翼地跟在妙音身后,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山路崎岖,夜色如墨,但妙音行走如飞,她的步伐轻盈而迅速,甚至比山中的猿猴还要敏捷几分。慧明师太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尽管她年岁已高,但心中的好奇和担忧驱使她继续前行。她们穿过一片片密林,越过一条条小溪,直至慧明师太看见妙音轻巧地跃进山下的铁匠铺。
铁匠铺内灯火通明,炉火正旺,铁锤敲击声此起彼伏。妙音在铺内逗留了片刻,少时,她再次出现在月光下,手中已多了一把寒光凛凛的斩马刀。师太躲在树后,目睹了这一切,心中惊骇不已。妙音足尖一点,身形如同夜鸟般掠过一丈多高的砖墙,朝襄阳城方向飞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三更梆子响过,夜深人静。妙音回来了,她背着那把斩马刀,双手端着一个盖着白布的木盘,脚步轻快地走向乱坟岗。慧明师太壮着胆子跟上,她的心跳如鼓,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只见妙音在一座新坟前跪下,白布掀开的瞬间,一颗带血的头颅滚落在地——那赫然是前日还在街头耀武扬威的县丞赵贵!
师太猛地咬住袖口,才没让惊呼声冲破喉咙。月光下,妙音摘下斗笠,露出如云乌发,鬓角处一道淡疤斜斜划过耳际,竟让她平添几分肃杀之气。她从怀中掏出酒壶,缓缓地浇在坟前:
齐大哥,又带了个贪官的头来祭你。待攒够百人,妹妹便带你杀回紫禁城!
4
白莲惊梦
慧明师太终于想起了那个传说。
三年前,襄阳城里忽然流传起白莲教的歌谣:白莲花开遍地红,反清复明建大同。为首的女子名叫王聪儿,她生得美若天仙,却拥有万夫不当之勇。她与丈夫齐林广散家财,救济百姓,深得民心。然而,去年中秋,叛徒告密,齐林被知县张翱斩于十字街头,一百零八名教徒首级悬于城门,任乌鸦啄食。
原来她就是白莲圣母......师太望着妙音(不,此刻该称她为王聪儿)在坟前垂泪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她想起妙音初上山时,那双眼睛虽藏在佛珠后,却总有寒星般的光芒闪过,竟与壁画上的文殊菩萨手持智慧剑的模样重合。
五更天,王聪儿回到庵中,刚推开禅房门,便见慧明师太端坐在蒲团上,手中握着她藏在枕头下的染血匕首。四目相对,师太忽然合十:
贫尼慧明,见过圣母。
王聪儿瞳孔骤缩,手已按上刀柄。却见师太取出一件褪色的红衣,轻轻展开:这是贫尼几十年前行走江湖时的装束。当年也曾想杀尽贪官污吏,可惜......她苦笑一声,老尼愿以残躯护圣母周全,但望圣母早日完成大业,救百姓于水火。
王聪儿凝视着那件沾满补丁的红衣,忽然屈膝跪下,额头触地:师太活命之恩,聪儿没齿难忘。待大事告成,定当重塑青莲庵金身。
窗外,第一缕曙光正劈开夜幕,老槐树的新芽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这个黎明欢呼。
5
暗潮涌动
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日在襄阳城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城内灯火辉煌,汉江水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而王聪儿却身着卖花女的装扮,挎着装满鲜花的竹篮,穿梭在城南的街巷之中。竹篮的底层铺满了新鲜的茉莉花,而在这花香之下,隐藏着用油纸仔细包裹的密信——那是来自白莲教各分舵的重要讯息,其中最远的一封信件甚至来自河南新野,信封上盖着济世堂的朱红印章。
卖花咯,白茉莉换红绳,保姻缘顺遂......王聪儿站在兴隆米铺前,用柔和的声音轻声吆喝。米铺老板老周,一个中年男子,擦着手从店内走出,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王聪儿鬓角那道几乎被花饰遮掩的疤痕。
王聪儿微微一笑,回应道:周叔记性真好,去年今日,可是您教我用糯米浆粘荷叶包粽子的技巧呢。
老周听到这话,浑身一震,他迅速地环顾四周,确认无人注意后,慌忙将王聪儿拉进了米铺的后堂。在后堂的墙上挂着一幅五谷丰登的年画,老周轻轻一按,年画突然翻转,露出了隐藏在墙内的暗格。暗格中放着一枚鎏金令牌,王聪儿取出密信,借着油灯的微光展开阅读,忽然间,她的眼神变得锐利——信件的末尾赫然画着三支相交的箭,这是白莲教遭遇袭击的紧急警讯。
城南城隍庙,戌时三刻。王聪儿低声念出信中的指令,随后将信纸凑近火焰,直到字迹完全化为灰烬,她才低声说道,张翱那狗官买通了分舵里的三当家,企图诱捕我们的人。周叔,你必须连夜通知江面上的兄弟们,让船帮改走鹿门浦。
老周欲言又止,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王聪儿腕间那条红色的绳结上。圣母,自从齐舵主......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王聪儿打断了。她从竹篮中取出一朵染血的白莲,坚定地说:齐大哥的仇,我要亲手报。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决心和悲愤,再说,那城隍庙的歪脖树,可是我和齐大哥初遇的地方。
她的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梆子声,戌时已经到来。
6
夜探城隍庙
月黑风高之夜,城隍庙的断壁残垣间,蒿草长得比人还高,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王聪儿轻手轻脚地贴着墙根摸进去,她的心跳如鼓,紧张地环顾四周。庙内一片死寂,只有她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在耳边回响。她的眼睛逐渐适应了昏暗的光线,只见正殿神像前跪着个灰衣汉子,正是分舵三当家刘虎。他面前站着个锦衣男子,腰间玉佩刻着张字,手里把玩着一把鎏金匕首——正是襄阳知县张翱的心腹幕僚陈仲。
陈仲的声音在空旷的庙宇中回荡,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胁:只要你交出各分舵名册,张大人保你做个千总。他用匕首挑起刘虎的下巴,听说你那刚出生的儿子还在乡下要是不小心染上瘟疫......
刘虎浑身发抖,脸色苍白如纸,他从怀里掏出羊皮卷,声音颤抖着:都、都在这里......求您留我一条活路!王聪儿攥紧袖中短刀,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她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鄙夷。忽然,她听到房梁上瓦片轻轻作响,紧接着三枚透骨钉破空而来,直取陈仲后心!
data-fanqie-type=pay_tag>
不好!陈仲就地一滚,匕首挥出半道寒光,试图抵挡那突如其来的攻击。王聪儿趁机跃出,短刀抵住刘虎咽喉:叛徒!齐大哥待你如亲兄弟!刘虎面如死灰,突然大喊:她是白莲教的妖女!快来人——
话音戛然而止。王聪儿手腕翻转,短刀已没入他咽喉。陈仲趁乱溜到门口,刚要吹哨召唤援兵,脖颈忽然一凉——不知何时,一个蒙面黑衣人已用长剑抵住他。月光从破窗斜照进来,映得那人腰间玉佩泛着幽光,竟是块刻着勒字的羊脂玉。
你是谁王聪儿警觉后退半步,短刀在掌心转出一朵刀花,准备随时应对可能的危险。黑衣人摘下面罩,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剑眉星目间带着几分书卷气:在下勒保,忝为襄阳参将。
7
故人相逢
在那片月色朦胧的夜晚,王聪儿独自一人站在破败的庙宇前,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她的心跳突然加速,当她听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勒保。这个名字,她已经五年没有听到了,但每一个音节都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里。五年前,她和齐林在汉口街头卖艺,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日子。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救下了一个被一群地痞围殴的书生。那个书生胸前挂着一块玉佩,上面刻着一个勒字。如今,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她的耳边,让她的心中泛起了一阵涟漪。
勒保王聪儿心中一震。这个名字她太熟悉了——五年前,她随齐林在汉口卖艺,曾救过一个被地痞围殴的书生,那人胸前挂的,正是这块勒字玉佩。
那是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她和齐林在汉口的街头表演完毕,正准备收拾行囊离开。突然,一阵喧闹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他们看到一群地痞正在围殴一个书生。王聪儿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用她的武艺驱散了那些地痞。在混乱中,她注意到书生胸前挂着一块玉佩,上面刻着一个勒字。她救下了书生,却没想到这个书生的名字会在多年后再次响起。
原来是你。勒保收回长剑,目光落在她鬓角的疤上,当年若非姑娘相救,勒保早已横尸街头。今日特来警示:张翱设下天罗地网,姑娘切勿再进城。勒保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沉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王聪儿的关切。他告诉她,城中已经布满了张翱的陷阱,她如果再次进城,将会面临极大的危险。
王聪儿冷笑:你如今是朝廷命官,怎知我不是来取你性命的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挑衅,但她的内心却在翻腾。勒保凝视着她眼底的血丝,忽然从怀中掏出个油纸包:这是你最爱吃的糖桂花糕,还是城西李婆婆的手艺。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温柔,仿佛在提醒她,他们之间还有着一段共同的记忆。
香气钻入鼻尖,王聪儿忽然想起那年中秋,她蹲在李婆婆的摊前吃糕,齐林笑着用帕子替她擦去嘴角的碎屑。眼眶一热,她别过脸去:你既知我身份,为何不抓我去领赏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疑惑,她不明白勒保为何要帮助她,而不是将她交给朝廷。
勒保叹息一声,望向殿外漫天星斗:勒某虽食君禄,却非愚忠之辈。如今百姓易子而食,朝廷却只管加税......姑娘做的事,未必没有道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他深知朝廷的腐败和百姓的苦难。他从袖中取出一张地图,明日午时,张翱会去城西白云观祈福。那条路的石板下,我已做了标记。
王聪儿接过地图,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薄茧——那是握剑磨出的茧,与齐林的一模一样。她忽然想起齐林临终前说的话:若遇危难,可找汉口勒公子......他虽为满人,却有颗赤子心。齐林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让她的心中充满了力量。
保重。勒保转身欲走,又回头补上一句,青崖山的路,后日会有清军巡逻。话音未落,已消失在夜色中。
王聪儿展开地图,只见白云观后的密道赫然画着红圈,旁边用小字注着:可通青莲庵后崖。她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她知道,勒保是在用这种方式帮助她,让她能够安全地逃离即将到来的危险。
8
血溅白云观
次日正午,阳光照耀下的白云观前幡旗招展,彩旗飘扬。张翱身着四品官服,显得格外威严。他被一群道士簇拥着,焚香叩首,虔诚地祈求神明的庇佑。他的嘴角挂着志得意满的微笑,因为他刚刚接到了一份密报,得知白莲教的余孽今日会在城西出没。张翱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三百精兵严阵以待,只等瓮中捉鳖,将这些乱党一网打尽。
大人,香灰落袖了。随从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张翱不以为意,挥手驱赶着飘落的香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自信和得意。然而,就在这时,忽闻头顶传来鹤唳般的尖啸声,声音刺耳,让人不寒而栗。张翱抬头望去,只见一团白影从飞檐跃下,手中斩马刀劈出丈二刀光,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天际。
护驾!陈仲惊呼着扑上前,试图保护他的上司。然而,刀光一转,已将他拦腰斩断。张翱连滚带爬躲到香炉后,颤抖着拔出腰间佩剑,剑身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妖女!你竟敢......
我为何不敢王聪儿踏过陈仲的尸体,刀刃上的血珠滴在青砖上,绽开一朵朵红梅,血色斑驳,触目惊心。
你斩我丈夫头颅,悬于城门十日,可曾想过今日她的声音冷若冰霜,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张翱瞳孔骤缩——眼前这尼姑,竟就是令他夜不能寐的白莲圣母!他刚要呼救,忽觉后心一凉,竟是勒保的长剑从背后穿透了他的胸膛。张翱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他的生命正在迅速流逝。
你......张翱艰难地吐出一个字,望着勒保胸前染血的官服。勒保抽出剑,淡淡道:大人不是要抓白莲教吗这就送你去见阎王归案。他的声音平静得令人发指,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日常任务。
王聪儿怔住,她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勒保转身对她颔首:姑娘快走,我自会以'护驾不力'上报。记住,三日后子时,鹿门浦有船接应。话音未落,庙外已传来清军的呐喊声,他们正在迅速接近。
王聪儿深深看他一眼,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她挥刀劈开后窗,跃入漫天香灰中,身影迅速消失在了白云观的后院。她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更是为了那些还在等待她领导的白莲教徒们。
9
生死劫
三日后,青崖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所笼罩。天空中乌云密布,仿佛要将整个山峰吞噬,雨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山间小径瞬间化为泥泞的河流。王聪儿站在庵后悬崖边,望着山下火把如毒蛇般蜿蜒而上,那火光在雨幕中显得格外摇曳,似乎随时都会被风雨熄灭。
慧明师太握着佛珠,站在她身侧,面容沉静如水,眼中却透露出一丝坚定:圣母,从密道走吧。老尼替你拦住追兵。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王聪儿的关切,仿佛一位慈母在劝说自己的孩子逃离危险。
师太不必再说。王聪儿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她解下僧袍,露出内里的红衣——那是用齐林的战旗改制的,袖口还绣着半朵白莲。她抽出斩马刀,刀锋映着闪电,寒光凛冽:我若退缩,如何面对齐大哥和百位弟兄她的目光坚定,仿佛在这一刻,她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杀声渐近,最先冲上崖的清兵突然惨叫着倒飞回去——王聪儿掷出的石子竟穿透了他们的咽喉。她跃到一块巨石上,红衣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一朵盛开在血雨中的白莲。她的身姿在风雨中显得格外英勇,仿佛是天地间唯一的主宰。
白莲圣母在此!她的声音盖过雨声,响彻山谷,降者免死,助纣为虐者,杀无赦!山下的清兵竟有半数放下兵器,跪在泥水中叩首。领兵的千总恼羞成怒,举箭射向她咽喉。
千钧一发之际,一支羽箭破空而来,撞偏了敌箭。王聪儿转头望去,只见勒保骑着黑马冲破雨幕,手中弓箭还在震颤:快走,走!他的声音如同从天而降的神谕,充满了力量和决断。
你为何要来王聪儿眼眶发热,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却见勒保身后,更多清兵如潮水般涌来,仿佛无边无际。
勒保忽然抽出佩剑,斩断她腰间红绳:当年你赠我红绳,说可保平安。今日便还你——护你平安!
剑光如电,他砍断了崖边的枯藤。王聪儿只觉脚下一空,坠入茫茫雨雾。朦胧中,她听见勒保的呐喊混着清军的惊呼,听见慧明师太的佛号穿透云层,也听见自己心中响起的,是齐林教她唱的第一首白莲歌谣:
白莲出水净无尘,一朝怒放震乾坤......歌声在雨中回荡,仿佛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别,也是她对未来的无尽憧憬。
10
传奇永续
在嘉庆二年的正月,襄阳这个宁静的城镇突然间沸腾起来,因为一则奇异的传闻迅速在百姓之间流传开来。据说,在青崖山的青莲庵后方的悬崖下,有人亲眼目睹了一幕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骑着一条巨大的白鱼,踏着波涛汹涌的海浪,悠然自得地远去。而在这位女子的周围,竟然簇拥着无数盛开的白莲,它们仿佛是她的随从,伴随着她一同在水面上飘荡。
这个消息如同一阵风,迅速吹遍了整个襄阳城。人们纷纷议论,有人激动地声称这是观音菩萨显灵,是吉祥的征兆,预示着来年会有好收成和平安。而更多的人则私下里窃窃私语,他们知道这个红衣女子并非普通的神灵,而是传说中的白莲圣母王聪儿。
王聪儿,这个名字在襄阳乃至更远的地方都流传着她的故事。她曾是当地一个备受尊敬的女性领袖,据说她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心地善良,深受百姓爱戴。在她生前,她曾多次帮助穷苦百姓,甚至组织起义反抗不公的统治。她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最终演变成了神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甚至传到了更远的地方。青莲庵也因此成为了人们朝圣的圣地,人们相信在这里许愿特别灵验。而那红衣女子骑白鱼踏浪而去的奇景,也成为了襄阳城中一个永恒的传说,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慧明师太,一位慈悲为怀的高僧,历经多年艰辛,和妙玉众人终于重建了那座饱经风霜的青莲庵。庵前的老槐树,岁月的痕迹在它的枝干上刻下了深深的年轮,如今已亭亭如盖,宛如一位守护神般伫立在庵前。每当夏日来临,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给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祥和。
池塘里的白莲,在这个季节里竞相开放,它们洁白如雪,清香四溢,仿佛是大自然最纯洁的使者。其中一朵白莲,特别引人注目,它的硕大花朵始终带着似血的纹路,即使在最纯净的白色中,也毫不掩饰自己独特的印记。这朵莲花的纹路,宛如一条条细小的血管,流淌着生命的活力,也似乎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古老传说。
慧明师太常常独坐在池塘边的石凳上,静静地望着这朵莲花……
人们慕名而来,不仅为了观赏那朵带有血色纹路的莲花,更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净化。
庵内的佛堂里,香烟缭绕,诵经声不绝于耳。慧明师太和她的弟子们每日虔诚地诵读经文,祈求人间祥和,众生安康。庵外的老槐树和池塘里的白莲,见证了青莲庵的兴衰与重生。
岁月流转,青莲庵的故事在人们口中流传,那朵带有血色纹路的莲花,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记念。
勒保因剿匪不力被贬为庶人,却在民间留下义将的传说。有人见他背着长剑浪迹天涯,行囊里总装着半块糖桂花糕。
而那盏曾见证过血雨腥风的长明灯,至今仍在青莲庵的观音殿里亮着,灯油中漂浮着一片细小的红绳碎片,宛如永不熄灭的火种,诉说着那个白衣仗剑、红颜泣血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