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英雄讲述:这群英雄集体都是生命守望者
在一个寻常的午后,我与二等功荣立者赵德清相遇。作为曾亲历汶川地震的退役军人,彼时的北川之殇,是我们心底难以磨灭的印记。而赵德清,这位汶川地震时北川县武警中队的中队长、二等功臣,更是那段悲壮历史的见证者与书写者。当他缓缓开口,一个关于英雄集体守望生命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中重新泛起波澜。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营房就像纸糊的一般,在剧烈摇晃中发出刺耳的吱呀声。赵德清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但我们没有丝毫慌乱,在我和钱永存指导员、贾达国副指导员的带领下,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冲向操场。凭借着平日里严苛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中队官兵在短短二十秒内便完成了紧急避险。当最后一名战士冲出营房,身后的建筑轰然倒塌,扬起漫天尘土。
然而,这场灾难容不得他们有片刻喘息。赵德清回忆道:看着眼前被摧毁的县城,听着此起彼伏的呼救声,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赶紧救人!没有任何犹豫,这个刚刚从死神手中挣脱的集体,转身又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废墟。他们没有专业的救援设备,就用双手扒开碎石瓦砾;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就凭借着听觉和经验寻找生命迹象。
在救援过程中,每一幕都令人动容。有一次,我们在一处坍塌的居民楼里听到微弱的哭声。赵德清说,那是一个被困在夹缝中的小女孩,空间太过狭窄,大型器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战士们只能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地用手刨挖砖石。锋利的碎片划破了手掌,鲜血滴落在废墟上,可他们没有一个人停下。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努力,小女孩终于被成功救出。当看到孩子平安无事,战士们布满灰尘的脸上,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
最危险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最坚定的抉择。余震不断,山体滑坡随时可能发生,但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希望,我们就绝不会放弃。赵德清讲述着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一次,在救援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时,突然发生强烈余震。整栋楼剧烈晃动,石块不断掉落。我大喊着让大家撤离,可几名战士发现还有群众被困,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相互掩护着冲了进去。最终,被困群众被安全救出,而战士们却在楼房彻底坍塌的前一刻才惊险逃出。
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北川县武警中队的官兵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们连续奋战,在震后黄金救援期内,救出了数百名被困群众,转移受灾群众数千人。当时在中队的共33名官兵,都分别荣立三、二、一等功,而整个中队更是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崇高荣誉。
这些荣誉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我们整个集体。赵德清感慨道,是党组织多年的教育和培养,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有勇气、有担当;是每一名官兵的团结协作,让我们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的讲述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个英雄集体的每一名成员,都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融入了血脉。
如今,十年、十五年过去了,北川早已旧貌换新颜。但那段守望生命的岁月,那些在废墟上绽放的橄榄绿,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听着赵德清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灾难中屹立不倒的英雄集体,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在危难中挺身而出。
二、废墟上的生命承诺:英雄集体的生死救援壮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剧烈震颤的瞬间,北川羌族自治县陷入了天崩地裂的绝境。在这场灾难中,北川羌族自治县武警中队以血肉之躯践行使命,用生命守护生命,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生死救援传奇。
地震发生时,中队营区内尘土飞扬,营房在剧烈摇晃中发出刺耳的断裂声。中队长赵德清凭借着多年军旅生涯练就的敏锐直觉和果敢决断,在短短十数秒内,以雷霆般的速度将官兵紧急集合到空旷地带。这场教科书式的紧急避险,为后续救援行动保存了有生力量。当尘埃尚未落定,赵德清便迅速整队,带领官兵奔赴看守所——那里关押着数百名犯罪嫌疑人,此刻生死未卜。
与此同时,在看守所执行执勤任务的熊毅、刘洋,在领班员李伟的带领下,正经历着生死考验。地震袭来时,监区瞬间成为一片废墟,墙体坍塌、钢筋裸露。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没有丝毫慌乱,而是按照自然灾害处置预案,沉着冷静地展开自救。在脱离险境后,三人顾不上自身安危,立即投入到对犯罪嫌疑人的搜救中。他们穿梭在摇摇欲坠的建筑废墟间,大声呼喊,仔细搜寻每一处可能存在生命的角落。
当赵德清带领增援官兵赶到看守所时,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监舍严重坍塌,砖石瓦砾堆积如山,呼救声与呻吟声混杂在一起。赵德清没有丝毫犹豫,大喊一声跟我上,便率先冲向废墟。他和官兵们徒手搬开沉重的砖头,奋力刨开尖锐的瓦砾,全然不顾双手被划破、鲜血直流。在救援过程中,余震不断,随时都有二次坍塌的危险,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一处坍塌的监舍下,官兵们发现了多名受重伤被埋的犯罪嫌疑人。赵德清带头钻进狭小的缝隙,用肩膀顶住随时可能掉落的预制板,与战友们齐心协力将被困人员救出。突然,一块巨石从上方坠落,为了保护身边的战友和被困人员,赵德清本能地扑了上去。一声闷响过后,他倒在血泊中,身受重伤。尽管如此,他仍强忍着剧痛,指挥救援:别管我,先救人!
战士刘洋在救援时,发现一名头部受伤极为严重、血流不止的犯罪嫌疑人。情况危急,他毫不犹豫地扯下自己的背心,为其进行紧急包扎。当浸透鲜血的背心紧紧包裹住伤口时,原本充满恐惧和绝望的犯罪嫌疑人,眼中泛起了感动的泪花。这一刻,在生死面前,所有的身份界限都被打破,生命的尊严得到了最崇高的尊重。
救援结束后,许多官兵都不同程度受伤,而赵德清更是因伤势过重造成了终身残疾。面对外界冒死去救犯人值吗的疑问,官兵们的回答掷地有声:不让一名在押人员脱逃,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抢救在押人员,珍惜的是宝贵的生命!这场生死救援,不仅彰显了武警官兵在危难时刻的英勇无畏,更深刻体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对人权的高度重视——在灾难面前,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被拯救。
北川羌族自治县武警中队的官兵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他们在废墟上筑起的,不仅是救援的通道,更是一座守护生命、捍卫尊严的丰碑。这段生死救援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北川的土地上,成为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三、分秒必争的生命接力:英雄集体的立体救援战
建筑物在剧烈摇晃中轰然倒塌,英雄集体的英雄们却在废墟之上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立体救援。不同战场、同一使命,他们以血肉之躯为笔,在破碎的山河间书写着生命至上的壮丽篇章。
在县礼堂,正在执行青年创业表彰大会执勤任务的15名官兵,在副指导员贾达国的带领下经历了生死考验。地震发生时,礼堂顶部的吊灯坠落,墙壁裂开巨大的缝隙。所有人靠墙根避险!贾达国的指令划破混乱,官兵们迅速护住头部,在墙角形成坚固的人墙。当剧烈晃动稍停,他们立即分成观察、抢救两组。班长何劲松发现一块门板下压着两名小学生,他用肩膀死死顶住厚重的木板,青筋暴起仍咬牙坚持:快!拉孩子出来!士官张顺明和战友们迅速伸手,将满脸惊恐的孩子抱离险境。战士张辉背起受伤的媒体记者,在废墟间小心穿行的画面,被群众的DV镜头永久定格。40多分钟的生死营救,他们从废墟中抢回36条生命,更创造了300多名与会人员和学生无一遇难的奇迹。
data-fanqie-type=pay_tag>
与此同时,看守所的救援战场上,中队长赵德清带领官兵完成对犯罪嫌疑人的紧急施救后,立即做出关键部署:兵分两队,一队由指导员钱永存带队奔赴北川中学,一队由他亲自带队冲向县机关幼儿园。在北川中学,钢筋混凝土的废墟下掩埋着无数年轻的生命,钱永存带领官兵们用撬棍撬动巨石,用双手刨挖碎石,沙哑的呼喊声在废墟上空回荡:还有人吗!坚持住!而赵德清带领的队伍抵达幼儿园时,眼前的场景令人揪心——残破的建筑里传来孩子们的哭喊,墙体随时可能二次坍塌。
就在此时,完成县礼堂救援任务的贾达国带领官兵及时赶到,与赵德清的队伍汇合。先救孩子!随着一声令下,两组官兵迅速分工协作。有人用身体护住摇摇欲坠的墙体,有人在缝隙中探寻生命迹象,有人搭建临时通道转移伤员。他们搬开断裂的梁柱,托起受惊的孩童,在废墟中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汗水混着尘土布满脸庞,手掌磨出血泡仍在坚持,只为抢在死神面前多救出一个生命。
这场同时在多个战场展开的救援行动,是速度与死神的较量,更是信念与灾难的对抗。看守所、县礼堂、北川中学、机关幼儿园……不同的地点,相同的担当。北川武警中队的官兵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橄榄绿的庄严承诺。他们在废墟上奔跑,在余震中坚守,用接力的方式传递生的希望,最终将数百名被困群众从死神手中夺回。
当夕阳染红北川的天空,满身疲惫的官兵们仍在废墟间穿梭。他们身上的迷彩服沾满尘土与血迹,却依然挺拔如松。这场同时救援的壮举,不仅展现了武警部队强大的应急处置能力,更彰显了中国军人守护生命、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每一个救援瞬间,都是对人民至上最生动的诠释;每一次生死接力,都在废墟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四、废墟下的生命托举:北川中学救援记忆
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如狂魔般撕裂了大地的宁静。地动山摇的刹那,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在剧烈的震颤中轰然坍塌,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瞬间化作一片废墟,数千名师生被无情地埋进钢筋水泥的废墟之中,生死未卜。
北川武警中队政治指导员钱永存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带领官兵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昔日整洁的校园已面目全非,残垣断壁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绝望气息。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血腥的味道,时不时还能听到从废墟深处传来的微弱呼救声,每一声都如重锤般敲击着战士们的心。钱永存望着废墟,声音嘶哑地喊道:同志们,救人!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重重困境,没有专业救援设备,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只能凭借血肉之躯,与死神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震后的北川中学,宛如一片死寂的深渊。在一处坍塌的教学楼角落,两名女学生被房梁死死压住,她们的呻吟声微弱而痛苦,每一声都在呼唤着生的希望。战士们立刻徒手挖掘,碎石锋利如刀,无情地划破他们的手掌,指甲断裂,鲜血淋漓,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动作。然而,沉重的房梁纹丝不动,仅凭双手的力量远远不够。
关键时刻,士官王承果急中生智,在废墟中艰难搜寻,终于找来两根碗口粗的木棍。七八个战士迅速围拢过来,将木棍插进房梁与水泥板的缝隙。他们深吸一口气,齐声呐喊着,用尽全身力气将房梁缓缓撬起。豆大的汗珠顺着战士们的脸颊不断滑落,肩膀被压得血肉模糊,双臂也因过度用力而颤抖不已,但每个人都死死咬着牙,将全身力量集中在这颤抖的双臂上。党员代志刚在救援过程中,小腿被裸露的钢筋划出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鲜血顺着裤腿汩汩流下,染红了脚下的土地。钱指导员看到后,连忙要他下去包扎,可代志刚却固执地摇头,坚定地说:我是党员,绝不能松手!就这样,战士们咬牙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从狭窄的缝隙中救出了两名女学生。新战士李文渊小心翼翼地背起女孩,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不顾自身安危,飞奔着将她送上救护车,为女孩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在另一处废墟下,一名羌族学生生命垂危,情况万分紧急。战士谷金龙的双手早已被碎石磨得血肉模糊,伤口处还不断渗着血,与泥土混合在一起,染红了他的迷彩服。战友们看着心疼不已,纷纷劝他休息,可谷金龙头也不抬,声音坚定地说:我还能坚持!多挖一秒,他就多一分生机!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执着与坚毅,仿佛在向死神宣告:生命,绝不轻言放弃!
当一批批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后,中队官兵们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处理自己身上的伤口,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转移群众的工作中。中队长赵德清在救援过程中也受了伤,可他强忍伤痛,带领队伍有条不紊地将幸存的犯罪嫌疑人安全转移。他们身上的迷彩服沾满尘土和血迹,脸上也满是疲惫,但身姿却依然挺拔如松,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钢铁长城。
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英雄集体的英雄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担当。他们不惧危险,不畏艰难,用肩膀扛起了生的希望,用双手在废墟中刨出了生命的通道。他们在这片废墟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让人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是如此耀眼夺目。北川中学的救援现场,不仅是生命的战场,更是人性光辉的见证。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五、急难险重勇争先:英雄集体的铁血担当
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是一场撕心裂肺的灾难。在那片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北川县武警中队以血肉之躯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而在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前,这支英雄队伍都用滚烫的热血,铸就起一座巍峨的担当丰碑。当上级领导心疼他们连日奋战的疲惫,试图让他们稍作休整时,这群钢铁战士却主动请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有险必上、有难必克的铮铮誓言。
5月15日,震后第三天,北川县中队官兵早已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从徒手在废墟中刨挖幸存者,到在频繁余震中守护群众安危,他们的身体早已透支到极限。迷彩服沾满泥土与血渍,手掌磨得血肉模糊,双眼布满血丝。此时,武警绵阳市支队考虑到他们的疲惫状态,决定将距离北川县城最远、路况最复杂的片口乡搜救任务交给其他部队。然而,当这一消息传来,中队官兵们毫不犹豫地集体写下请战书:我们熟悉北川的山山水水,更要守护每一位受灾群众!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饱含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守护人民的坚定决心。
在政治指导员钱永存的带领下,这支疲惫却斗志昂扬的队伍毅然踏上征程。前往片口乡的道路已被地震彻底摧毁,昔日的通途如今变成了死亡之路。沿途是不断滚落的山石,随时可能爆发的泥石流虎视眈眈,还有海拔2500米以上的陡峭山峰横亘在前。但官兵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背着沉重的救援装备,在悬崖峭壁间艰难前行。脚下的山路泥泞湿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万丈深渊。碎石划破手掌,鲜血染红了救援绳索;荆棘刺破迷彩服,伤口在汗水的浸泡下钻心地疼。渴了,他们就捧起山间浑浊的泥水;饿了,就摘食酸涩的野果充饥。一位战士在翻越高山时不慎滑倒,顺着陡坡滚出数米远,浑身是伤。可他咬着牙爬起来,拍掉身上的泥土,又大步追赶队伍,继续向险而行。
这场生死行军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官兵们与时间赛跑的决心。为了尽早抵达灾区,他们放弃了宝贵的休息时间,日夜兼程。夜幕降临时,他们借着微弱的月光赶路;困得实在撑不住了,就靠着树干打个盹,然后又立刻起身继续前进。当卫星电话传回提前15小时到达的消息时,指挥部的工作人员震惊不已——这意味着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每天强行军超过20小时。支撑他们的,正是早一秒到达,就能多救一条生命的坚定信念。这份信念,如同燃烧的火焰,驱散了疲惫与恐惧,让他们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抵达片口乡后,顾不上喘口气、喝口水,官兵们立即投入救援。他们用磨破的双手搬开沉重的瓦砾,用嘶哑的喉咙呼喊着生命。在一处坍塌的民房下,战士们听到微弱的呼救声,随即展开营救。突然,余震袭来,石块如雨点般坠落。带队的班长却大喊:稳住!一定要把人救出来!他用身体护住战友,和大家一起继续奋力挖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援,被困的老人终于被成功救出。在接下来的救援行动中,他们争分夺秒,共搜救出23名伤员,疏散群众和学生200余人。每一次救援,都是与死神的较量;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热血。
从废墟中拯救生命,到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英雄集体的英雄们用行动证明:越是艰难险阻,越要迎难而上;越是危急时刻,越显军人本色。他们身上展现的,不仅是过硬的军事素质,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这份在绝境中绽放的铁血担当,永远镌刻在北川的青山之间,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用生命守护人民的伟大力量。
六、丰碑上的橄榄绿:致敬英雄集体
十年光阴流转,北川新城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抗震纪念馆的浮雕静静伫立。阳光掠过那些定格的迷彩身影,仿佛让时光回溯到2008年的那场灾难现场。中央电视台一个都不能少守望生命
战斗堡垒更坚强的专题报道,将武警北川县中队的英雄史诗永久镌刻进时代的记忆深处。这份至高荣誉的背后,是33名铁血战士用生命书写的忠诚,更是一个英雄集体在废墟上筑起的不朽精神丰碑。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自身安危,英雄集体的英雄们没有丝毫犹豫——他们顾不上抢救个人财物,甚至来不及清点部队损失,在第一时间冲向废墟。中队长赵德清带领官兵紧急避险后,迅速整队奔赴看守所。彼时看守所墙体坍塌,在押人员生死未卜,赵德清嘶吼着指挥:先救人!与此同时,副指导员贾达国在县礼堂坍塌现场,用肩膀死死顶住摇摇欲坠的横梁,碎石不断砸在他的背上,却咬牙坚持为受困群众撑起生命通道。战士李伟在余震不断的危房中,三次折返。当有人劝阻时,他红着眼眶大喊:里面还有个小女孩!我必须把她带出来!飞扬的尘土中,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共同构成了抗震救灾的壮丽画卷。
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中队党支部成为最坚固的战斗堡垒。救援现场党旗猎猎,每一处危险地带都有党员官兵冲锋在前的身影。代志刚在解救被困群众时,小腿被裸露的钢筋划出深可见骨的伤口,鲜血浸透了作战靴,但他仍死死托举着房梁,直到被困者安全救出,坚持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江世康连续奋战48小时,身体严重透支,最终累到晕倒在废墟旁。战友们紧急将他抬下休息,可当他苏醒后,又颤巍巍地拿起救援工具,重新投入战斗。我是党员我先上!这句庄严承诺,不是口号,而是他们用生命践行的誓言。正如赵德清所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贾达国、李伟等4名官兵荣立一等功,他们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果敢担当的精神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赵德清、钱永存等3人荣立二等功,他们在指挥救援中临危不乱,用行动诠释了指挥员的责任与担当;26名三等功获得者,他们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用无私奉献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而赵德清本人,因在救援中受伤导致终身残疾,走路时总会微微跛脚。有人问他是否后悔,他却笑着摇头:只要能多救一条生命,一切都值得!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军人的心声,也是军人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和平年代的勋章,凝结着最炽热的奉献。这些官兵中,有人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却依然坚守在救援一线;有人落下终身残疾,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他们用布满伤痕的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用永不言弃的信念守护着人民的安宁。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中这样评价:这不仅是一个英雄集体的故事,更是中国军人精神的缩影。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的忠诚与担当,看到了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
十多年时光荏苒,北川大地早已焕发生机,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但那些在废墟上奋战的身影,那些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故事,永远不会被岁月冲淡。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荣誉,属于每一位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壮丽凯歌的英雄,更属于这个在危难时刻彰显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英雄集体。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军人,在保卫人民、守护和平的征程上奋勇前行,让那抹橄榄绿永远闪耀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七、十年归程:英雄的守望与重逢
十年光阴流转,当年被地震撕裂的山河早已抚平伤痕,而镌刻在时光里的那份牵挂,却在2018年5月12日这一天重新沸腾。20余名来自山东、广东、河南等地的英雄,跨越千里山河,重归这片曾用青春和热血守护过的土地。他们带着无悔军旅,无悔青春的誓言,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2008年的那场灾难,让北川成为全国人民揪心的焦点。在一片废墟与哀嚎中,北川县武警中队的官兵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他们在震后第一时间自救成功,迅速投入救援,徒手刨挖废墟、冒死转移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担当。而如今,这些曾在废墟中奋战的战士,虽已脱下军装,却从未放下对北川的牵挂。当他们踏上北川的土地,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城市,眼中闪烁着欣慰与感慨的泪光。
老兵们的第一站,是位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祭奠广场。断壁残垣间,风裹挟着岁月的叹息掠过。他们手捧白菊,神情肃穆,缓缓走向遗址中央。当年的惨烈场景,此刻如潮水般在脑海中翻涌:坍塌的房屋、绝望的呼救、与死神赛跑的日日夜夜……一位老兵轻轻抚摸着斑驳的墙体,喃喃自语:老乡们,我们回来看你们了。泪水无声地滑落,滴在满是裂痕的土地上。在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他们又变回了那个在废墟中并肩作战的战士,与逝去的同胞进行着跨越生死的对话。
离开遗址,英雄们走进了焕然一新的北川新县城。宽阔的街道、整齐的楼房、热闹的商业街区,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他们惊叹于北川的重生,更被这座城市的坚韧与希望所打动。一位曾参与救援的英雄感慨道:当年我们拼了命地救人,就是希望能看到北川重新站起来。现在看到这一切,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他们走进街边的小店,与当地居民亲切交谈,听着熟悉的乡音,感受着北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一张笑脸、每一声问候,都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包容。
而最让英雄们魂牵梦绕的,还是曾经挥洒青春的北川县武警中队。当他们站在中队门口,望着那面依然鲜艳的五星红旗,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营区内,训练场上的呐喊声、食堂里的欢笑声、熄灯后的悄悄话,无数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中队现任官兵列队欢迎这些老大哥,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让老兵们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们与现任官兵交流部队建设情况,分享当年的战斗故事,将那份抗震救灾的精神薪火相传。
在中队荣誉室里,老兵们驻足良久。墙上的照片记录着抗震救灾的点点滴滴,荣誉证书见证着这支英雄部队的辉煌战绩。一位老兵指着一张照片,对身边的年轻战士说:这是我们当年救援的场景,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现在你们有了更好的装备、更科学的训练方法,一定要传承好中队的光荣传统,守护好人民的安宁。年轻战士们认真聆听,眼神中充满了敬意与坚定。
夜幕降临,老兵们与现任官兵围坐在一起,畅聊往事。退役时难舍难分的场景再次浮现,曾经的战友如今天各一方,但那份战友情谊却历久弥新。他们回忆着训练时的汗水、执行任务时的惊险、生活中的趣事,时而欢笑,时而落泪。一位老兵说:虽然离开了部队,但北川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战友、我的牵挂。只要北川需要,我一定还会回来!
十年归程,既是对逝去岁月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这些英雄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日为兵,终身为兵,什么是退伍不褪色,离。他们虽然已脱下军装,但那份军人的担当、对人民的热爱、对使命的坚守,早已融入血脉。而北川县武警中队的官兵们,也将继续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让青春在军旅的奋斗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当老兵们踏上归程,北川的夜空繁星点点。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承载着他们的记忆与牵挂,也寄托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十年,改变的是容颜与环境,不变的是初心与信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老兵还是现役官兵,都将继续守护这份信念,为北川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